6月6日,浦口区举办夏收夏种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现场观摩会。
6月6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在桥林街道兰花塘高标准农田举办夏收夏种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现场观摩会,现场,占地4248亩的高标田开始集中插秧,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稻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水稻覆膜栽培一次施肥技术”“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水稻全生育期精准监测和精准变量施肥技术”等技术进行了展示。
“希望有更多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在浦口持续地、不间断地落地应用,并对示范推动全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辐射引领全省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跨省抢农时,10天可完成全部作业
上午9点半,晴空下,一畦畦新修的田块整齐划一,大小沟渠纵横交错。一台台插秧机似“铁牛”般不停在田间穿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苗盘上滑落,被整齐地植入田中,很快,水田就披上了崭新的“绿装”。
跨省作业农机手时敏前和张招招密切配合,半人高的插秧机上,一人负责“掌舵”,把握行驶方向,另一人负责摆放秧苗。机器走过,伴随着“哒哒哒”的声音,放秧台慢慢降低,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滑落,迅速“钉”在田中。微风拂来,秧苗随风摇曳,生机勃勃。
跟“掌舵手”时敏前不同,张招招除了放秧苗,还要做好配合,如果机器在行进过程中遇到石块、树根等障碍物,或者出现秧苗无法滑落的情况,他必须下地检查。一上一下之间,一双及膝的雨靴早已沾满泥巴,他的体力也消耗极快,有时甚至需要借助插秧机上的扶手才能蹬上去。“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张招招说,每天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泡”在田里,争取让秧苗早日下田,有个好收成。
“别看面积大,但集中插秧只需要10天就可完成全部作业。”种植大户、南京众鑫丽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介绍,插秧机与传统人工插秧相比,效率提高了50倍左右,目前合作社还在调配其他区域的插秧机和农机手,预计10天可完成全部高标田的机插工作。
一次性施肥,成长期内缓控释肥
现场,观摩人员发现其中一片田块,与普通田块不同,这块田被盖上一层黑色“薄被”,装好秧苗的覆膜插秧一体机可直接将秧苗透过孔洞插在田里。
“这是我们实验室的‘水稻覆膜栽培一次施肥技术’,它在插秧机上加装覆膜装置和地膜打孔装置,使插秧机集覆膜、打孔、插秧为一体,同步完成覆膜和插秧作业。”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研究生杨宏毅是团队中的一员,他表示,该技术可有效控草,大幅减少除草剂等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减少灌溉用水,提高肥水药利用率,节省生产成本,促进绿色发展。
水稻覆膜后进行插秧早已不是新鲜事,该技术有何亮点?杨宏毅说,他们在一般水稻覆膜栽培的基础上,新增了自主研发的“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
在传统种植方式中,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次施肥,如今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在插秧时一次性施用满足水稻全生育期养分需求的“专用缓混肥”,该肥料可在水稻生长的基肥期、分蘖期、抽穗期自主释放,满足该阶段水稻所需“养分”,达到“一次轻简施肥、一生精准供肥”。“因为不再需要重复施肥,所以该技术可以节省人力超过80%,助力增产5%以上。”杨宏毅说。
田间签订单,优质水稻“未种先售”
当天上午,南京谷满满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邵立昌吃下了一粒“定心丸”——以南京大东驾驶员培训学校、江苏神枫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100家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助农存粮协议书,每家企业认购1万斤优质大米,这片水稻“有了主”。
记者了解到,100家企业既有来自南京市的,也有来自省外的,合作社将按照4元一斤的价格销售当年新米。虽然该价格比合作社日常零售价格略低,但比市场上一般大米的零售价格略高。
统一收购,价格为何不便宜?答案显而易见——采取“订单式种植+品牌化收购”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优质稻米合作种植。
兰花塘高标田以种植南粳46、宁香粳9号等优质水稻品种为主,采用来自南京国家农创中心院士团队的智能控制系统、栽培技术、生物肥料等关键技术。“企业对我们的产品有信心,所以提前下单,他们吃上‘放心米’,我们农户也吃上‘定心丸’。”邵立昌说,目前“订单农业”销量占据合作社总销量25%以上。
“此前我们与合作社有过联系,一直有小批量购买,觉得大米口感好,所以今年决定早下订单。”来自徐州的江苏神枫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方圆说,“订单式”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实现了互惠互利,未来还将加大购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