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报告会专家观点


来源/作者:江苏省农机推广站  日期:2018-12-29【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机化发展质和量双提升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我省 “十三五”农机化工作推进“一个行动、两项工程”进入到关键阶段,在全省农机系统面临机构改革、资源整合的关键时刻,省农机推广站于12月25日~26日在南京组织召开了江苏省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报告会,邀请多名院士、专家,聚焦“粮食机械化生产、智慧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农机化科技创新发展”等重点、热点问题,为我省农机化发展问诊把脉、指向导航!
 
罗锡文院士主题报告“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的思考 ” 
   罗院士总结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是农业装备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二是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高;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四是农业机械化带动农机工业振兴发展。
   罗院士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四个差距: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差距,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全面机械化的时间存在差距。二是农机装备制造水平存在差距,以拖拉机和收获机两种代表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水平的典型产品与美国进行比较,关键技术实现时间有差距。三是产品可靠性上有差距。四是农机作业效率有差距,发达国家农机动力机械与作业机具之比为1:3-1:6左右,而我国平均只有1:1.6,说明我们的农机作业效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四个问题:一是研究基础薄弱,基础数据积累不够,土壤、作物(动物)和机器互作机理研究不足。二是发展路径不明确,在耕作方面,无论土壤类型、水田旱田和丘陵平原,现在全国大都采用旋耕,犁耕、深松和免耕等耕作方式,没有优化组合;在种植方面,水稻插秧与直播、油菜移栽与直播等不同地区宜采取何种种植方式缺乏科学论证。三是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适宜不同区域机械化的高产优质品种、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模式和田间管理技术缺乏,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四是技术系统不完整,缺乏对农业机械化的系统研究与技术集成,尚未形成完善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和标准化的机器配置系统。
    罗院士针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两项”发展原则、“三项”重点任务。“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重点突破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和“从有到全”。到2035年,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重点以信息技术提升农机化水平,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从全到好”。到2050年,农业机械化达到更高水平,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重点以智能技术引领农机发展,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从好到强”。“两项”发展原则即:坚持全程全面机械化同步推进、农机1.0至农机4.0并行发展。 “三项”重点任务即: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补短板”)、现代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攻核心”)、农业装备智能化科技创新(“强智能”)。 具体来说,要补的短板有7项:应用基础研究 、粮食作物生产薄弱环节关键技术研究、经济作物和饲草料薄弱环节关键技术研发、健康设施养殖工程 、区域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果菜饲草料与畜禽水产养殖加工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村生活废弃物(固、液)处理与综合利用;要攻关的核心技术包括4个方面:共性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以及材料和制造工艺;在智能化方面,要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服务”的智能农机为目标,以大田规模化种植、设施农业、果园和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智能农机装备传感器、农机导航、精准作业和运维管理4方面研究。
 
赵春江院士主题报告“智慧设施农业技术装备” 
    赵院士分析了当前信息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指出新一代信息科技技术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农业正进入数字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发达国家早已纷纷制定了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目前智慧农业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大田精准农业、设施智慧农业和智慧信息服务。主要的技术由智能农业装备、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和相关软件组成。
    赵院士介绍了目前发达国家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未来的设施农业由传感器、大数据和云服务器构成云平台,共同服务于不同农业生产群体;其中详细介绍了美国未来农场构想、日本植物工厂、荷兰大型温室智能管控技术、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智能园艺机器人和设施畜牧业智能装备等方面和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报告特别提到了智慧设施农业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键技术创新不足,体现在①传感器价格高稳定性差;②缺乏综合性信息采集系统,缺乏生命信息传感器和相应知识模型、应用控制阈值模型;③未形成“感知-传输-控制”的应用闭环。
    赵院士重点指出了我国智慧农业的目标任务是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集成应用的基础上引领传统农业变革、培育产业发展,对我国发展智慧设施园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①重点发展智慧农业,提高质量效益;②研发使用智能化装备;③对如散户、家庭农场、规模农场建立适宜的技术应用模式;④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科技等方面多功能发展。
 
张洪程院士主题报告“大田粮食生产全面实现高水平机械化的探讨” 
    张院士总结了现代农艺的8个特点和6大基本特征,8个特点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效率高优化、经营人员知识化;6个特征即:最有效利用资源、最大可能利用科技、最大可能地规模化生产、最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市场化运作特征和基本特点。他从农艺的角度入手谈这14个“化”,认为“化”就是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化”就是现代农业装备与现代农艺的高水平融合,农机是所有“化”的基础和载体,充分论证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重要内涵。
    张院士分析了现代农艺未来发展方向及主要特征,指出现代农艺未来一是目标趋向完美化,不仅要实现作物绿色、优质、丰产、安全、高效,还要实现高度的生态文明与环境美化等目标;二是走向高度科学化和高新技术化,高度科学化如物栽培专家系统、农田施肥专家系统、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等,高新技术化如配套采用智能化工厂播种育秧、高质量整地耕作机械、高地隙施肥施药、无人植保等高新技术装备等,使农艺走向高新技术化。现代农艺未来主要特征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物联网和无人化。
    张院士提出了要从8个方面加快现代农艺发展,即: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强现代大田农作制创新与建设、选育与筛选适合机械化的作物品种、研究与创新栽培方式、建立全程机械化的绿色优质绿色丰产低耗栽培技术 、建立绿色安全的防灾抗灾技术、加强智慧农机发展及其原创性技术开发、支持开展大田无人化农艺攻关。
    张院士结合江淮东部地区以及江苏实际,提出了稻麦两熟制大田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注意的问题,江淮地区主要是稻麦两熟制、多为平原,有利于全程机械化作业,但农艺要求也高,不仅要高产优质、还要绿色、低耗、抗灾,由于当前水稻和小麦机械化种植方式多样化,因此大田机械化农艺要优化配套,特别要在多雨多湿条件下如何实现机械化精确化高质量作业上有新突破。
 
胡志超研究员主题报告“全量秸秆地高质顺畅免耕机播关键技术” 
    胡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情况。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秸秆利用比较充分,60%以上直接还田、20%用作饲料,基本杜绝了秸秆废弃和露天焚烧;国内秸秆有五个主要用途,即能源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工业原料化、基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其中肥料化和饲料化是当前最主要的用途。国内秸秆综合利用率80.1%,其中肥料化占比最高达43.2%。肥料化利用中,机械化秸秆还田利用为主,全量直接还田为主,直接还田以翻埋、混入、覆盖为主,因此秸秆就地还田肥料化利用是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
    胡研究员分析了我国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认为当前秸秆经济有效资源化利用难,全量秸秆地成为耕种新常态,要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有效适推全量秸秆地免耕播种技术与装备。全量秸秆地免耕机播有2个主控目标和3个要解决的技术难题。2个主控目标:①高质:播量精准、珠(行)距一致、伤种少播深一致、着床可靠、覆土可靠、镇压要实;②顺畅:传动可靠,前行通畅,作业通顺、无壅堵、缠绕、卡滞等。3个要技术难题:①阻滞:秸秆缠绕作业部件、造成缠绕、壅堵卡滞等,作业顺畅性无法满足;②阻隔:秸秆阻隔土壤种子着床和覆土,造成架种和晾种;③阻碍:秸秆过量覆盖,阻碍作物出苗和正常生长。
    胡研究员认为我国秸秆资源化利用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就地还田肥料化利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最为主要的途径,机械化还田技术尤为关键,农机人责任重大,“碎秸整体均覆”、“碎秸覆还调控”、“碎秸行间集覆”三种适于全量秸秆地免耕机播技术,为秸秆焚烧现实还田肥料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有力支撑。


赵春江院士 作“智慧设施农业技术装备” 主题报告 
 


张洪程院士作“大田粮食生产全面实现高水平机械化的探讨”主题报告 


罗锡文院士作“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的思考 ”主题报告

 
胡志超研究员作“全量秸秆地高质顺畅免耕机播关键技术”主题报告

添加人:网站管理员 内容审核:网站管理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