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进农机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作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  陈鹏宇日期:2021-08-27【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的路径措施。

一、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机化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地位重要作用巨大。

——农机化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装备能够突破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并通过机械作业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农机化也能带动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机作业服务、油料供应、维修和销售等,增加农业增值收益,提供农村就业机会。

——农机化是“生态宜居”的重要手段。机械化精准施肥施药、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装备和技术,不仅有利于减少农业资源投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能大幅提高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机化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农机化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变了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状况,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从事科学、文化和其它方面的活动,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同时,还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农机化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推手。发展农机化能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经济、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农村组织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凝聚力,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农机化是“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农机化能助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生产效益,节省劳动时间,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同时,把农村富裕劳动力解放出来,使其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

二、湖北农机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省农机化曾在全国创下多个第一!1966年,国务院在新洲召开第一次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2019年3月,国务院在襄阳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对会议作出批示,胡春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同时,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台机耕船、第一台插秧机均诞生在湖北!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农机化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农机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71.3%,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农机化已渗入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深刻影响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方方面。

——农机化支撑了乡村产业发展。农机化在农业生产多个环节有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一般在1%~15%之间。水稻播栽和收获两个环节实行机械化生产每亩可节约成本110元,油菜机播同人工相比每亩增产19.7公斤,农机深松可使小麦增产9%左右。同时,农机化的快速推进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必要条件,提升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农机社会化服务也是农村非常重要的富民产业。2020年,全省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257亿元,与全省林业总产值不相上下。

——农机化促进了乡村环境改善。通过推广秸秆还田离田、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精量播种、精准施药、水肥一体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农机装备与技术,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能差以及难以修复的老旧机械,绿色生态农机化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超过81%,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机械施肥可节省化肥30%-50%,高效植保可节省农药30%-40%。农机化在助力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方面成效显著。

——农机化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培训各类农机从业人员300多万人次,为现代农业建设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建设大军,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正是有这样一支人才队伍,推动了农业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加快普及,使广大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驼背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农机化改善了乡村组织结构。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机服务组织超过8000家,农机合作社突破2900家、从业人员逾14万人,年承担农机作业任务3300多万亩,服务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成为荆楚农民种田的“主力军”,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有关专家研究表明,2003-2012年10年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替代了389万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农机化是解决“谁来种田难题”的“武器”、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神器”日益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

——农机化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机化一方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受益,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机制造、流通、维修、作业服务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开展的调研表明,农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0.27元。按湖北农机作业水平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计算,农机化每年促进湖北农民增收超过108亿元。

三、湖北农机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从发展阶段划分,我省农机化已处于中级阶段后期,并正向高级阶段转型升级,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的期待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和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

——农机化支撑乡村产业发展力度不够。一是农机装备制造能力不强。我省是农机使用大省,但不是农机制造大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1%左右。农机市场被外省垄断。二是支撑涉农各产业力度不够。作物之间、环节之间、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发展不协调,机械化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农机服务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机原值在20万元以下的合作社仍占多数,农机作业边际效益日益递减,社会化服务质量效益不高。

——服务乡村绿色发展参与度不高。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与布局不优。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落后老机具多、急需新产品少,传统装备多、现代名牌少,作业能耗高、维修费用高,作业效率低、年利用率低,作业质量不稳定和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稳定等“四多四少两高两低两不稳定”问题,农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任务繁重。二是农机化在农村绿色发展中的参与度不够。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机械化在服务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方面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在推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刚刚起步,农机化在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参与度不够。

——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农机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手段落后,针对性不强。二是农机化人才数量不足、结构欠佳、补给渠道不畅,尤其是熟练机手和高素质人才紧缺。三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普及度不够。很多农机人员观念滞后、手段落后,难以胜任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的新要求,难以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推进乡村有效治理服务能力不足。一是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网破、线断、人散的困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农机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机合作社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机维修网点不健全,服务手段落后;农机流通体系不健全。

——助力农民增收持续致富渠道不畅。一是农机品种、质量和作业项目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多样化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率水平提高,影响农民增收致富。二是购买农业机械投资较大,成本回收周期长,作业成本持续攀升、效益不高,农民依靠提供作业服务增收困难。三是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湖北“七山一水两分田”,田块小、分散经营,大型先进农业机械难有用武之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发挥规模效益。

四、多措并举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梦想者的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为新时代农机化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供了发展的根本遵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农机化工作就是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满足亿万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努力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实现农机梦!使农机化为强国富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服务农业“十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围绕优质稻米、生猪、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蔬菜(食用菌、莲)、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柑橘、道地药材等10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机械化与种养制度模式、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标准相融合相适应,加快推动农机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扩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机械化支撑。同时,助力打造500亿元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以推广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为关键,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在补贴机具分类分档、农机新产品试点等方面突出绿色生态导向,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促进农机装备由低档次向高性能,由单项作业机具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转变,推动农机装备均衡协调发展。加强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残膜回收利用、饲草料高效收获加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农机装备与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机械化手段进一步挖掘节种节肥节药节水潜力,全力服务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与布局,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装备,促进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

——以培养“一懂两爱三过硬”为目标,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加快构建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农机类技工学校和县级农机培训机构为骨干,生产企业岗位培训为补充的农机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培训机构条件能力建设,改善培训条件,优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能力。引导社会资本和职业教育资源发展农机职业教育,推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优势农机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政策,大力培养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领军人才和农机操作、维修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多途径打造“一懂两爱三过硬”的一线农机干部队伍,使农机从业者成为乡风文明的忠实践行者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以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深入推进农机化管理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争取每个乡镇都建设1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全合作社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化水平,夯实农机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为核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农机化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产业调整到哪里,机械化就推进到哪里,使机械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发展农机化与“五园一区”建设结合起来。将农机化的优势兵力集中在“五园一区”,率先在“五园一区”实现机械化,发挥机械化在提高特色优势产业质量效益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发挥机械化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机化与“四化”同步推进结合起来,促进机械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发展农机化将“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结合起来。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两个积极性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添加人:曾鸣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