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薛强,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非常荣幸站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汇报自己的农机化实践。
我2012年从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带着满腔热情,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农村,顶着乡亲们甚至家里人说我是“傻子”“瓜子”的压力,开始了自己的农业实践。我所负责的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拥有社员112人,托管土地面积达到3万余亩,覆盖6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各类农机资产原值达到1000余万元,被授予“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体会。
一、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合作社发展的先决条件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国家密集出台支持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政策,使我倍感鼓舞。我之所以以一名经济学硕士的身份回乡创业,就是看准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就是看准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首先是得益于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们购置机具有补贴,种植粮食有补贴,选用良种有补贴,这些都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合作社能够轻装上阵,努力开拓市场,在粮食生产的经营实践中大显身手。
二、规模化经营是合作社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以粮食生产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粮食相较于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生的经济效益处于明显劣势。合作社创建之初,由于规模小,机具“吃不饱”,人员“增收难”。我们积极探索农机合作社发展模式,率先在陕西省拓展土地托管业务,一方面减轻种粮群众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拓展了业务,壮大了规模。在这一经营模式的引领下,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年均耕种管收、深松整地等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3万余亩,小麦玉米耕种收、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合作社业务涵盖6000多户,年经营收入超过300万元,机手人均收入达到6.5万元。
三、强大的软硬件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积极购置大型现代化农机农具,另一方面着力打造专家和服务团队,软硬兼施,跨越前进。购置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深松整地机,先后实施深松整地作业5万余亩;购置植保动力伞和无人机,“一喷三防”航化作业面积超过10万亩;建成10吨种子加工成套流水线,年加工小麦良种600万斤;建成30吨粮食烘干塔,在全省率先实现玉米籽粒收获、烘干一体化。聘请了6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建立了专家指导组,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聘请80多名种田能手组成了土地托管团队,建立了农机、农技、植保、水电4个专业服务队,粮田实现了“种子、化肥、农药、耕、种、收获、管理、粮食回收、销售九个统一”。同时,我们还通过召开土地托管联盟协作培训会等形式,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土地托管5万亩,使1.2万户农民受益。
四、经营模式创新是合作社发展的不竭动力
过去几年,土地托管模式的创新应用,支撑着合作社从小到大发展。去年,我们致力于打造土地托管模式的升级版,创新了农机合作社经营方式,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建立集体粮食农场的经营模式。我们与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共同打造集体粮食农场。农户以土地入股,享有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集体粮食农场,从土地入股分红总收入中提取商定比例的集体发展基金;合作社投资生产经营集体农场,获取扣除土地入股分红和生产经营成本后的利润。这一模式下,三方在合作中各司其职,提高了效率,拓展了合作范围,实现了互利共赢。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求真务实,创新实干,做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的实践者,做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引领者,做全程机械化的推动者,为周边农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为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