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看,吉林处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期间的嘱托言犹在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工作,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做好“三农”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的务实之举。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位置、牢牢抓在手上,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着力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做好“三农”工作,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收入不仅来自于农业生产,也来自于其他收入。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稳定农民工就业,让农民分享乡村产业发展的红利、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要从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短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持续抓好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要牢牢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底线任务,紧盯三类重点人群,坚持产业就业带动和综合保障兜底“两端发力”,完善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抓紧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有效举措,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持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按照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的方针,落实落细社会保障政策,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哪里有改革、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要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实现新突破,统筹抓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抓好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度等,在市场配置资源前提下,强化政府行为导向,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现代农业是一个包含产业、生产和经营的有机整体,集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体系”于一体,体现了现代农业建设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向农业经营观乃至向全产业链视角的转变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释放农业多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培育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互联网农业等多种农业产业形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在农业设施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程农机化示范县、示范市创建工作,加快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要统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农民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