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0日上午10:00-11:00,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二级巡视员柏在耀,就“集中连片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工作接受互联网+督查”广播热线节目《周五面对面》专访,以下是访谈主要内容。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二级巡视员柏在耀
接受《周五面对面》专访
1
我市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周五面对面》:重庆丘陵山地的农业现代化,路在何方?
柏在耀:重庆耕地面积共3677万亩,分布于丘陵山地的占比达98%,其中坡度达到15°以上的坡耕地占到了47.1%。为打破制约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我们主要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土地平整。此外,还需要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永久基本农田。
结合我市实际,我们首先是对这些坡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以农田宜机化改造为抓手,推进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推进宜机化改造80余万亩,建成10个万亩级“宜机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巴南区优质茶叶产业工程——万亩生态茶园
宜机化改造,我们以“两个100%”为改造目标:“100%的地块、机器能穿梭自如,100%的作物、机械操作能及”。具体来说,就是连片成规模推进,让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还要实现互联互通。
从目前取得的成效看,农田宜机化改造助推了主要农作物以及特色经济作物的全程、全面机械化,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全市耕、种、收的全流程农机化率,由“十二五”初期的26%,增加到了“十三五”末的52%。
建设高标准农田,除了宜机化改造,我们还要求以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智能化为导向,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
《周五面对面》:农田宜机化改造带来了哪些经济效益?
柏在耀:首先,农田宜机化改造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前,我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比率是66:34,现在调整到了60:40,其中,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了1248亩。
其次,农田宜机化改造增加复种、增强地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再次,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了土地流转,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我市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获评“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成果”“中国十大农机化适用技术”,潼南、江津、荣昌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的第一批11个全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典型案例。
江津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
2
配套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
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了遵循
《周五面对面》:我市怎么来打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
柏在耀:过去由于管理体制存在不足,“五牛下田”的局面导致建设资金渠道分散、标准不统一。2018年,国家将其他部门分别管理的农田建设项目,统一整合到了农业农村部,结束了“五牛下田”的局面。具体到重庆,两年多来,我们也逐渐构建起了集中统一、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
我们构建了“五统一”的农田建设管理新机制,也就是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
目前,市、区县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正积极准备按程序报同级政府审批,全市“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蓝图基本形成。
合川区德康宜机化柑橘示范园
《周五面对面》:针对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不一的问题怎么办?
柏在耀:对于新建高标准农田,去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和资金、评价激励、竣工验收等管理办法,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了遵循。
此后,主管部门先后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使得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更趋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而对于已建项目不达标的,则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一步改造提升。主要是下大力补齐农田宜机化、水利化两方面短板:
一是加大农田宜机化改造力度,坚持立足山地特点,顺应农民需求,大力实施小改大、坡改缓工程,加大“巴掌田”、“鸡窝地”整治力度,建设适宜农机耕种的标准农田;
二是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防汛抗旱设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中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建成的“脆桃+”产业基地。谭华祥摄
3
落实管护责任、加强队伍建设
应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最迫切”问题
《周五面对面》: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
柏在耀:一个是管护。高标准农田建好后,各地普遍采取移交的方式,交给当地村级组织、新型主体或农户管理和使用。但目前,由于一线管理和技术人员普遍缺乏,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难度较大。此外,管护经费落实不到位和弃种、占用的问题仍然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队伍建设不足。当前农田建设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考核严,但市、区县从上到下的队伍体系还没有建立。机构改革后,专门从事农田建设管理的人员数量减少,支撑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针对管护问题,下一步,我们计划,合力推进项目全周期管理,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要及时按规定办理工程设施管护移交手续,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加强高标准农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事业发展,关键靠人。为缩小农田建设管理队伍的缺口,各区县要积极争取支持,充实队伍力量,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逐步构建政治硬、政策通、业务精的农田建设队伍体系。
大足区拾万镇五彩田园
《周五面对面》:目前,我市尚有1300万亩耕地“不宜机”,怎么解决?
柏在耀:当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繁重,全市坡度25°以下耕地有2000多万亩,但其中尚有1300万亩耕地“不宜机”。因此,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2019—2021三年建设任务。
一是准确把握新增耕地工作要求。各区县要按照“宜田则田、宜土则土”的原则,大力实施土地平整工作,鼓励“旱改水”,在建好高标准农田的同时保障水田面积不减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低于5%。
二是分类推进新增耕地核定工作。2019—2020年项目,各区县要主动对接市土地整治中心开展新增耕地核定预检,符合条件的尽快落实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新增耕地申报核定工作。2021年及以后的项目,要加大土地平整、宜机化改造和地力提升等措施,确保新增耕地应测尽测、应报尽报。
三是加快推进新增耕地指标收益使用。我们要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我市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收益分配使用政策,加快推进指标市场交易,畅通指标变现技术和管理通道,确保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