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在京举办


—— 群贤齐聚话发展 集智创新谋未来

来源/作者: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朱礼好日期:2022-01-13【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1月9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联办,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协办的“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围绕十四五、远景目标与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农机发展,智能农机与绿色发展等主题进行了一场高层次、高规格、高质量的探讨。会议同期还围绕“轮胎上的农业生态与粮食安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来自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与嘉宾,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专家及客座研究员,部分省份农机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代表以及相关媒体记者等近1000人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了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罗锡文、陈学庚、赵春江;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法规司、农机化司原司长宗锦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农机化司原司长李伟国,农机化司一级巡视员李安宁,农机化总站站长刘恒新、党委书记刘旭及各位领导班子成员,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朱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国际局局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秦世成、原副校长傅泽田,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宋正河、党委书记尤泳,中国农机化发展中心名誉主任白人朴教授,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机化发展中心名誉主任杨敏丽教授等领导与专家出席会议。

新时代新机遇新要求 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秦世成教授代表中国农业大学致欢迎词。他指出,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机械化学科发展过程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农大工学院于201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12年,在中心主任杨敏丽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重要成效。今年恰逢农业机械化学科建立70周年,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的举办拉开了农业机械化学科7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秦世成表示,中国农业大学愿意与同行一道,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努力。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秦世成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傅泽田教授主持开幕式

张天佐总畜牧师回顾了他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时的一些体会,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考虑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机农艺融合问题,是否有适宜每种农艺制度的机具是关键;二是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能性,农机装备的应用推广,需要考虑现实需求、价格上的可行性,即性价比合理,技术可行、装备适宜、农民接受是前提;三是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解决,找到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和工艺路线。之后以玉米背负式收获机对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做出的贡献为例进行了阐述;四是针对一大一小问题(大型农业机械和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以及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设施园艺机械化问题和带状种植机械化问题等,需要研究找到科学、合理、适宜的机械化路径,明确方向后,配合政策的实施与引导。

农业农村部张天佐总畜牧师

曾任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的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从过去、当前和未来三个维度谈了他的三点感受。他称,回望过去,农机化发展取得新的进展,无论数量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突出成就,“十三五”实现综合机械化率70%目标。目前,农机化发展取得新的共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央、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一致,前不久农业农村部还和工信部联合召开了农机装备补短板会议。展望未来,农机化需要有新的作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新的作用。他还建议,下一步农业机械化要向农村机械化发展拓展,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的就地处理与利用、农村道路的维护利用等领域,既涉及到机具装备功能的拓展,也涉及到农机服务组织的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未来农业机械化有更大更新的施展空间。

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一级巡视员李安宁博士在《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中指出,目前,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对农机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农机化带来了的新挑战,新机遇。“十四五“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机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重要标志、重要支撑,没有农机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加快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十四五”农机化发展的主线,深入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牢牢把握“十四五”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坚持全程导向、绿色引领、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合力推动,凝心聚力加快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机化司一级巡视员李安宁博士

朱明在致辞中认为,“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保量、提质,解决的具体措施是既要提高粮食单亩产量,又要实现粮食健康化。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途径,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我国亟须进一步调整农业装备产业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发展方向,既要有战略定力,又要能适时应对,推动农业装备高质量发展。

朱明研究员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在会上做了“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底线“的主题报告,介绍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粮食安全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发展阶段的粮食安全战略。他指出,要保护、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没积极性再好的田也会荒废,发挥好农机化在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程国强教授

农机化总站站长刘恒新研究员主持上午会议第一部分环节

强化农机科技创新 推进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白人朴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让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加智能化,这是新时期推进农业机械化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为新阶段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智能农机是农机产品科技进步、升级换代的产物,现代元素、科技含量提高了,是农机发展的新趋势和主攻方向。我国农业机械化即将进入高级阶段,正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平原地区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丘陵山区机械化进军,由种植业机械化向养殖业机械化进军,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靠发展智能农机来解决。白人朴教授提醒,研制开发智能农机要有针对性和务实性,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准主攻方向、着力点和突破口,取得实效。既要研发大型智能农机,也要研发中小型智能农机。智能化要增机减人,更要人强机精,现代农业发展要插上科技翅膀,不是无人农业,而是强人农业。推进智能化,既符合农机装备技术不断创新、新陈代谢永不停息的发展规律,又符合农业装备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相适应,协调发展的规律。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既要用先进装备,逐步减人,又要着力培养锻炼新人、强人、新型农民,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人强机精是努力方向。

白人朴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教授在会上做了《使命当担,创新驱动农业装备与机械化工程发展新征程的赶考路》的主题报告,汪懋华院士回顾了农业装备与机械化工程发展历程并指出,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已经进入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谁就掌握了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我国要加快推动精细农业装备的创新实践,加快现代农业装备与机械化工程创新发展,要认真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强化问题意识,突出抓好“卡脖子”“”牛鼻子”项目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关注新一代人智能农业领域产业化应用发展,研究赢得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未来。

汪懋华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罗锡文在会上指出,“十四五”及其今后一段时间,农业机械化及农业装备发展,应做到坚持问题导向,了解农业生产需求、着眼全产业链、强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重点攻关整机产品、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强化需求牵引,促进农机农业融合,推进农机装备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和机械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精准力;要加强目标协同,针对北方粮食主产区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增强对粮食安全的支撑保证能力,通过丘陵山区农村宜机化改造,构建适宜的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体系,研发适宜丘陵山区的智能农机装备等,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发展能力。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智能农机的发展,人才空间不足的问题凸显,需要进一步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和各层次人才培养,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紧密结合,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推广部门、应用主体紧密衔接,使发展短板尽快有所突破,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罗锡文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学庚(线上)做报告。他指出,随着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农机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需要攻克。一是农机产品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重要材料受制于人,部分高端的机具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机具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二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系统解决方案难以形成,不能充分满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三是技术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不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足,也是造成农作物生产成本高、品质低的主要原因。“十四五“是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对农机化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也为农机化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和智能化,才能实现适度规模种植,为粮棉安全提供保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陈学庚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春江研究员做了《发展智能农机装备,建设智慧农业》主题报告。他指出,智慧农业是我国的发展方向,未来农业的发展要由传统方式向精准、高效、绿色、绿色发展,要用数据说话,科学的决策。 “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的远景目标里面,提出要建设智慧农业,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和竞争力,要推进数字的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际上明确了智慧农业是我们国家未来要重点要抓住的一个方向,要发展智慧农业,就要建设智慧农业技术体系,而在智慧农业技术体系里面离不开农业装备,而且先进的农业装。未来我们国家智慧农村战略目标是生产的智能化,作业的精准化、管理的数字化,服务的网络化,因此国家要加强农业科技的自主、自立、自强和机器换人,要用信息的方式加强人对生产的管理。

赵春江院士作报告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研究员做了《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趋势》的报告。他指出,2021年国内农机工业总体稳中有升,农机产品呈现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更加深入广泛。总体看,我国目前中低端产品产业链基本完整,供应链基本以国内企业为主,维持现有水平安全性总体可控,但贸易、技术脱钩的加剧会给产业链稳定带来一定风险及挑战,高端农机装备供给不足,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工业软件与测试设备缺失,设计制造能力整体偏低,产品质量急需提升,部分区域或环节无机可用。他指出,农机工业发展重点包括促进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攻关、加强农机装备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推进不断环节装备研发、提升农机装备产业制造能力。陈志还建议,一是要以点带面,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与和服务于一体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培育形成以重大产品为核心的上下游紧密衔接的现代产业集群,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攻关,摆脱对国外核心零部件的依赖,为解决农机装备领域卡脖子问题形成示范引领,三是加强统筹布局,保障农机装备产业可持续和自主可控,发展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与应用迈向高端化,为全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陈志研究员作报告

农机化总站党委书记刘旭研究员主持会议其中一环节

围绕智能农机制造与绿色发展,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孙宝林和米其林(中国)非公路运输业务线商务总监左健分别做了《先进技术驱动下的新智企业》和《引领科技 助力生态农业—农田生态与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孙宝林指出,约翰迪尔(中国)正加快向新智企业转型,在生产体系的各个作业环节加强作业自动化的技术运用,以先进技术推进中国农业智能化跨越式发展,现阶段聚焦农机自动化,循序渐进开展作业优化;支持农机智能发展,加强数据法规及安全的运输平台,并建立农机无人化行业标准。左健表示,米其林(中国)正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轮胎上的农田生态与粮食安全“综合试验,旨在探索通过创新轮胎技术,减少土壤压实,助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与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生态农业贡献力量。

孙宝林先生 

左健先生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宋正河教授在会议总结时表示,本次会议在深入贯彻《“十四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背景下,取得了重要成果,院士专家报告内容丰富,受益匪浅。展望未来,农业机械化要在新起点上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宋正河教授

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敏丽教授


添加人:朗月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