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80%以上的单块耕地面积在1亩以下,15°以上坡耕地占比超过60%,农机装备产业创新能力差,农业机械化短板弱项多,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无适机匹配、无好机可用”的问题突出。进入“十四五”以来,重庆市政府先后出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若干政策举措》(渝府办发〔2021〕53号)、《加快丘陵山地特色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渝府办发〔2021〕91号)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将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列为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科技研发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组建“重庆市农机装备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农机装备补短板。同时,市财政设立专项,持续推进宜机化改造,并启动了“千年良田”建设工程,整村整乡整片推进万亩级、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改善机械化作业条件,加快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后,重庆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农业农村委会同经信、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丘陵山区急需重点农机装备“揭榜挂帅”研发的实施方案》《全市农机装备“补短强弱”建议方案》,对全市农机装备补短板等作出部署安排,明确了政策举措。
一、谋划建立市级农机化装备研发应用重大专项,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步伐
聚焦重要农产品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推动制定农机装备补短强弱工作方案,加紧研发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急需的重点农机装备。一是拟设立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补短强弱”专项,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率先推动水稻无人育种播插秧装置、薯类作业装备、果园全程作业机器人、榨菜联合收割机、蔬菜移栽机器人、山地玉米收割机、花椒采摘机等急需重点农机装备研发。二是拟设立现代农机装备技术推广应用试验示范专项,以边用边改、边改边用等方式,抓好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
二、持续推进宜机化农田建设,加快改善农机作业条件
稳固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专项,每年安排专项持续支持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善机械化作业条件,通过“先建后补”方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应用场景。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持续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市宜机化农田总面积达到1000万亩,占到全市耕地的1/3。
三、发挥政策与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短板弱项装备的推广应用
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特优农业生产等方面先进适用、绿色智能、大中型、复式作业机具购置补贴额提高至35%。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在宜机化改造区域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建成万亩级“宜机化+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0个。强化组织保障,拟建立农机装备协同创新联席会议机制和农机装备补短板“链长制”,把农机化率列为考核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指标,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再提升6.5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