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有力机械化支撑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山东作为农业和农机装备制造业大省,始终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2021年以来,为强化机械化支撑保障,加快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抢前抓早、高位推动,靶向施策、攻坚克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突出引领,高位谋划聚合力
一是及早开展调研。去年10月先后在禹城市和肥城市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和现场观摩会,宣传展示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和生产优势。召集农机专家顾问团、各市生产科长、省内生产企业座谈研讨技术模式与机具装备适配,研究提出解决路径。制定了我省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和装备保障方案,为全省推广应用奠定技术基础。二是加强组织协调。省厅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建立厅领导帮包联系机制。及早开展调查摸底,细化分解任务。对接县级机具保障联系人,及时传达国家、省有关政策,同时掌握生产一线有关机具需求、生产、使用的第一手资料。目前,我省150万亩推广任务已全部细化分解到16市106个县9042个经营主体。三是筹办装备展示。2月8日-13日,在齐河县和禹城市组织开展了复合种植专用机具展示和田间演示活动,组织专家现场讲解专用机具,录制了机具使用和技术推广专题片。
二、围绕需求,研改机具补短板
一方面推进短板机具研发。针对短板弱项,将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列入2022年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攻克关键技术4-5项,研制专用装备4-5种,优化装备6-8种,重点研究突破密植条件下种子投送定位与株距精准控制、约束封闭分段喷雾和割台多维仿形等关键技术,创制大豆玉米免耕同步施肥播种、同步施药、低损收获作业装备。目前,山东巨明集团已成功研发高地隙跨带玉米籽粒收获机,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已着手研发大豆玉米双系统一体化收获机。另一方面加快机具适配改造。充分考虑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和机械化技术现状,指导农机生产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立足现有机型抓紧适配改造,对4行播种机等保有量大的拟改造机械,协调生产企业制定改装方案,提供改造部件和技术支持。
三、抓住关键,发力推广求突破
一是培训先行。围绕品种筛选、适宜模式及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分期分批开展培训。通过山东农机化信息网,就配套机具如何选、怎么用等问题提供线上咨询答疑服务。二是示范带动。总结肥城、禹城推广复合种植经验,召开现场会,演示观摩先进适用机具,强化示范引导,充分发挥试点探索、指路引航作用。三是建设场景。制定机艺融合应用方案,部署5个县开展复合种植多种技术模式机艺融合对比试验,探索推进良机良田良种良法匹配,通过种植模式的产量、机具的作业质量、生产的总体效益等对比,遴选推荐种植模式,总结提出复合种植农机化技术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
四、完善政策,加大投入促发展
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力度,组织农机推广、鉴定、科研等机构,制定了黄淮海地区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先进性、安全性、适用性验证方案,尽快在黄淮海地区开展机具现场演示验证,将验证符合条件的机具,尽早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范围。部分市县配套专项资金,对专用机具统一购置或累加补贴。目前初选13家企业25个型号产品作为我省复合种植专用机具农机购置补贴新产品。推进项目资金整合利用,统筹安排省级项目,重点支持种子、机具等物化投入,实施农机作业补助。
扛稳粮食生产重任 大力推进水稻机收减损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积极推进水稻机收减损。全省水稻平均机收损失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控制在3%以内,减少稻谷损失4.94亿斤。
一、高站位谋划,加强机收减损工作部署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提高机收减损意识,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厅党组迅速统一思想,成立工作专班,厅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省厅两次发文部署机收减损工作,召开三场全省机收减损工作视频会、现场会。市县成立推进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累计召开机收减损部署推进会238次,掀起机收减损热潮。
二、高标准实施,明确机收减损主要途径
一是制定操作良法。印发《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技术规程》《水稻机械干燥作业技术规程》,指导机手根据水稻生长特征、复种指数、自然灾害等情况,科学判断适收期,合理选机适速收割,防止过早或过晚收获造成损失。二是研发减损良机。成立湖南智慧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安排2000万元开展农机装备创新研发。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联合成立水稻机收减损技术攻关小组,投入400万元开展收割机降低夹带损失、倒伏收割、带水收割和收获后表层脱水与保鲜储存技术攻关。三是改造宜机良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机耕道建设规范,选择21个县开展宜机化改造试点,为机具通行和机收作业创造便利条件。
三、高频率推进,营造机收减损浓厚氛围
一是广泛宣传引导。以“提质增效、减损护农”为主题,开展消费者权益日和机收减损主题宣传月活动,组织收割机生产企业制作机收减损“明白纸”、短视频、技术手册等资料,累计发放15万份。二是开展培训指导。实施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培训,各地举办机收减损技术培训班1003期,培训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手2.8万人次。邀请部司在湖南召开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研讨会,加强指导。三是组织比武竞赛。举办全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制定机收减损评价标准,现场测算机收损失率。全省各级组织机收减损大比武竞赛135场,参赛农机手1886人,观摩群众达4万余人,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四、高要求落实,确保机收减损常抓不懈
一是建立质量监管机制。开展机收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农机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签订机收质量承诺书,探索将机收减损内容纳入驾驶员培训考试,将机收减损效果纳入省级合作社示范评比,建立机收服务质量举报制度,多措并举提高机收质量,降低机收损失。二是建立考核督导机制。将机收减损纳入农机化年度工作考核,建立周统计、月调度和市级全覆盖督查制度,对工作力度大、实施效果好的地区给予资金支持,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地区及时提醒和通报,持续推动各级政府抓好机收减损,压紧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合作社、农机手主体责任。三是建立推进长效机制。明确3年内,完成对全省水稻机收和机烘作业机手两轮全覆盖培训,2023年底前机收损失率降低至2.5%以内,倒伏水稻机收率达到80%以上,攻克水稻带水机收技术难题,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农业主抓、群众参与的机收减损常态化工作局面。2021年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
深入实施机械强农行动
全力建设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先导区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省是典型的丘陵山区省份,202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农业双强”行动。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锚定高质量打造国家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的目标,加快机械强农行动落地落实。
一、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机具供给。浙江省域地形差异大,产业门类多,按照部农机化司统一部署,我们围绕八大主导产业(粮油、畜牧、渔业、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研究机械化发展目标任务、短板弱项、路径举措,明确“一业一方案”、“一县一方案”。聚焦短板弱项,形成14大类208个品目的农机产品需求清单和科研导向目录,其中23项列入省科技厅年度“领雁”“尖兵”攻关榜单,单项“揭榜挂帅”研发补助达500万元,并落实首台(套)政策优先支持先进适用农机具工程化攻关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作用,新增轻小型机具品目22个,2021年补贴丘陵山区、设施农业适用机具4.8万台(套)。同时,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安全监理等数据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谋划“浙农机”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农机装备补贴应用。
二、建设“一县三基地”,拓展应用场景。出台推进农业“机械换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建设75个先行县、100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300个农事服务中心、600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简称“一县三基地”)。加大北斗、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示范应用力度,以点带面推广使用无人驾驶、水果自动分选等数字化装备,建设300个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目前“一县三基地”的相关建设指引已经制定发布,并公布了第一批建设单位名单,正在重点指导丘陵山区县(市、区)提出全程机械化整县制推进方案。
三、加强协作协调,凝聚研制合力。加大行业部门协作,主动加强与经信、科技等部门对接,布局一批重点突破性项目,做强永康农机工业区等一批产业集群。深化政产学研推协作,成立由农业农村厅主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等45家单位组成的农机创新研发推广联盟,建成创新试验基地22个,解决研制主体缺乏试验基地的困难。创新农机鉴定协作,单列2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有效满足鉴定时效要求。2021年全省鉴定种类扩大2.38倍、完成数量比上年增75%。通过上述三项协作机制,有效打通创新研发-试验鉴定-推广应用的全链条,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四、全面加强保障,创新政策机制。政策保障上,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行动计划和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制推广五年行动计划,落实机械强农专项资金4.2亿元,主要用于短板机具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机制上,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业双强”专班,设立农机装备制造应用、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等功能组,清单式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做到完成一项,销号一项。评价考核上,率先发布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体系,将农机化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省政府正向督查激励内容,推动形成争先创优的“赛马”氛围。
强监管 提效能
着力提升新一轮购机补贴政策实施规范化精准化水平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农财两部实施新一轮购机补贴政策,我省认真贯彻执行实施指导意见要求,着力强监管、提效能,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益。
一、强化补贴机具资质管理,严格“管源头”
资质管理是农机产品进入政策实施的首道关口,我省以此为强化监管的切入点,严格源头治理。一是管好鉴定机构。强化鉴定机构业务能力建设,新增省农业科学院工程所为指定鉴定机构,与省农机鉴定站共同开展农机产品鉴定工作。组织对鉴定机构业务开展、证后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等进行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鉴定行为。鉴定能力由原来14个品目增加至70个品目,增长了400%。二是完善补贴产品审核机制。将补贴产品投档审核,由初审、复审两次审核,调整为三名专家独立评审的“三岗交叉互审”,并对轮式拖拉机可靠性报告等投档资料加强审核。对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的机具以及审核中发现风险较高的机具,组织开展现场演示评价,2021年在9个市县开展演示评价后,43个结构简单、质量低劣的产品被挡在了补贴门外。三是强化异常情形处置。对投档专家存在疑问、意见不统一的产品,组织开展会商,对经判定存在异常情形的,及时向司、部总站报告。2021年,我省报告了26个产品的异常情形,其中24个产品被撤消补贴资质并实行全国联动处理,为政策规范实施贡献了江西力量。
二、推进补贴机具监管信息化,探索“精准化”
我省率先开展手机APP申请补贴、机具二维码识别、物联网轨迹监测“三合一”工作,2021年纳入信息化监管的机具达2.73万台,监测面积近3000万亩。一是创新“先用后补”模式。通过应用“三合一”,我们对补贴机具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并按日测算作业面积,达到规定作业面积的才予以兑付补贴资金,实行“先用后补”。二是有效实现精准监管。依托补贴申请办理服务系统、“三合一”管理系统,组织开展补贴申请、作业轨迹大数据分析,对可能存在问题的补贴申请进行精准定位,实现精准核查。三是释放管理数据潜力。补贴机具监管信息化,为金融机构发放农民购机贷款提供了数据支撑、创造了有力条件。近年来,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发放了2.1亿元农机购置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民筹资压力。
三、规范成套设施装备补贴,着力“补短板”
立足我省丘陵山区面积占比大、水稻机械化水平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旺等实际情况,着力开展成套设施装备补贴。一是实施水稻育秧中心补贴。组织农机、农艺、工程、财务等方面专家,首批制定发布《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规范》,按成套设施装备予以整体补贴,补贴额最高达到56万元/中心,着力破解了双季稻区水稻育秧难题。二是助力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摸清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短板弱项,分类制定建设安装规范和补贴方案,陆续将标准化设施大棚、畜牧用车辆消毒中心、声光自动控制水果分级机组纳入新产品试点,加快提升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三是创新监管方式。争取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各地成套设施装备第三方核验工作,核验通过才予以兑付补贴资金。加强对第三方核验机构的监督,对第三方核验机构开展抽查、复核,严把核验质量关。
以“四分”研究为导向 加快补齐农机化发展短板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以来,我省深入开展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四分”农机化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并以此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
一、高度重视,抓好组织推动。厅党组高度重视,厅长亲自推动,农机口全面参与,合力推进“四分”工作。安排专项经费30万元,组建厅领导挂帅,厅农机化处统筹,西华大学牵头,省农机院、农机推广总站等产学研推用全产业链参与的“四分”工作专班。专班共计40余人,不仅包括农机方面专家,还吸纳了农艺、经济等专业人才参与。制定“四分”工作方案,明确阶段目标任务,科学有序推进。
二、协同各方,深入开展调研。成立5个调研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走访问询、座谈交流等方式,分别按成都平原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区5大区域,重点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柑橘、茶叶等7大作物、耕种收三大环节,开展了近年来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深度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实地走访农户、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等200余个,组织召开座谈会100余场。全省20个市(州)、161个县(市、区)与省厅同步开展了“四分”工作,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上下互动,产学研推全产业链推动。
三、制定清单,找准突出短板。对问卷和访谈记录等资料开展分析,排出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升贡献潜力排序顺位表,分别形成了“区域、作物、环节”3张短板清单和3张发展路径图:在区域上,短板凸显在占全省耕地面积80%以上的丘陵山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较平原地区低25个百分点;在作物上,短板凸显在玉米、马铃薯、大豆等,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0%、22%、7.5%;在环节上,短板凸显在机播(插)、机收,特别是大豆播种环节,机械化水平仅为1%。
四、强化运用,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用理论成果推动发展、指导工作,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一是着力将“四分”目标任务、发展对策上升为政策法规。对标“四分”农机化研究目标,修改完善《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四分”为基础推动立法调研,推动出台《四川省农机化促进条例》。二是瞄准短板弱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针对“四分”提出的丘陵山区突出短板,启动实施“五良融合宜机改造”示范县建设,安排省级财政1.1亿元,采取“财政引导、先建后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聚焦特色产业和大豆玉米“无机可用”短板,安排省级财政资金500万元,支持川农大、省农机研究设计院等集中开展研发攻关;安排省级财政资金3.2亿元在16个县市区开展“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具新产品补贴试点,大力示范推广大豆玉米间套作农机装备和技术。三是对标“四分”问题清单和路径发展图,定航2022年工作。提早谋划2022年工作措施,确定了“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提水平”工作主基调,实施“4488”计划,即: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宜机化改造、提灌站建设、薄弱环节研发攻关4大工程项目,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个百分点,新增农机总动力80万千瓦以上,开展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安全生产等8大行动。
发展智能农机装备 推进上海种养业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保供工作。近年来,我们抓住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着力推进种养业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发展,重点在粮食生产无人农场、蔬果生产“机器换人”以及发展畜牧水产智慧养殖等方面,提早谋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取得积极成效。 一、政策引领,推动技术装备创新 《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突出前瞻布局,确定现代设施种养业目标任务,还着重提出到2025年打造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的目标。通过市农业绿色生产补贴、科技兴农项目、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等专项扶持政策投入财政资金近3亿元,支持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和生产应用。市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协调督导、创新工作机制,将蔬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高标准设施菜田建设、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等列为年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纳入“挂图作战”机制,强化对涉农区考核,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目前,已在农业机器人研制、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蔬果生产“机器换人”、高精度农业北斗导航技术、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应用、鸡毛菜等六种蔬菜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短板弱项方面取得了突破,构建起科研、推广、生产相互贯通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二、协同发力,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一是布局建设无人农场。积极与专家技术团队合作。在罗锡文院士团队、联适导航等技术团队的支持下,率先在嘉定外冈、上实现代农业园区等地建成水稻生产无人农场,初步实现300亩耕种收无人化生产作业。二是组织创建蔬菜水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以基地创建为抓手,开展果菜园宜机化改造、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结构、遴选试验薄弱环节机具,推进技术集成配套,创建了3个果树和27个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三是引导企业推动果蔬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智能牧场和智慧农场建设。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形成示范效应。比如光明牧业智能牧场、光明渔业智慧渔场、正大集团蛋鸡养殖场均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养殖。国兴农公司与清美集团合作建设的鸡毛菜植物工厂,实现了从播种到采收、包装全过程的机械化、数字化生产,人工成本下降95%,亩均产值增长2倍左右。 三、整合资源,打造农机物联网管理平台 综合利用GIS、北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全市2017年以来购置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穴直播机和喷杆喷雾机5种类别自走式农业机械安装北斗定位终端,目前总量达到5195台。通过统一采集、传输和管理相应农机的身份、定位和运行等数据,对接上海农业数字化底座,将高精度地理位置信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和农机作业信息相互联通,形成精准的生产作业数据,实现了“谁的地、谁在种、种了没有”的实时动态管理,并集成跨区预警、数据统计、动态展示等功能,形成“安全监管、作业监测、应急调度”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在国内率先实现现有自走式农业机械全面物联,进一步推动了农机化与数字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切实提高了“农机智联”水平和精准施策能力。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合力打造“平安农机” 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党委政府 柳堡镇辖19个村(社),耕地6.9万亩,人口5.6万人,农业机械1295台,农机经营服务组织12家。为破解农机安全属地责任难落实、源头管理难覆盖、农机检验难开展的“老大难”问题,我镇积极探索镇村农机安全监管新模式,落细属地管理责任,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创新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行乡镇实地检验,有效实施了全机具、全人员、全天候、全覆盖监管,连续多年实现零事故。主要做法得到省里充分肯定,2021、2022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都要求“大力推广柳堡模式,实施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 一、落实责任,构建齐抓共管格局 一是压实安全生产职责。明确镇长及各村委会主任为镇、村农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将农机安全生产列入镇对村的综合考核。村里配备农机安全协管员,由抓生产的负责人担任,明确宣传教育、责任到户、组织年检、健全台账、安全巡查、隐患排查、调查统计、事故报送八项工作职责,确保安全监管职责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树立示范农机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烘干中心、示范农机大户、示范村等5类安全生产示范典型,推动农机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二是构建齐抓共管机制。实施“363”工作法,明确提升检验率与上牌率、农机具保险应保尽保、大幅压减事故3项目标,推行镇村共管、镇社共管、村户共管、警农共管、安农共管、教农共管等6项机制,强化队伍、阵地、装备3项建设。将农机安全监管纳入社会治理综合网格管理。形成了“主体尽责、部门尽职、社会尽力”的镇村“平安农机”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三员”联管队伍。配齐配强镇农机安全监理员,明确农机安全协管员、网格员农机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和奖罚措施,做到责任、奖惩两落实。目前有镇农机安全监理员3人,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19人,专职网格员42人。农机检验率、上牌率保持在98%以上,农机投保率达100%。 二、创新举措,实施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 一是创新网格管理模式。依托全镇社会治理19个大网格、42个小网格,将农机安全监管内容纳入《网格巡查走访事项清单》。以村居为单位,划分监管区域、排细监管对象、明确监管人员,常态化开展网格内农机具和驾驶人的隐患排查及整改核验,实现农机安全监管与社会治理综合网格的对接融合。 二是打造网格监管队伍。规定5类8项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服务事项,在网格员“全要素网格通”手机模块上全部设置到位。对监理员、协管员、网格员开展业务培训,掌握分级处置全流程,做到“农机状况清、机手情况清、安全动态清、监管职责清”。近年来,排查各类农机安全隐患200余件,均整改销号、实现闭环。 三是构建网格奖惩体系。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日常工作统一按照《宝应县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编制《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责任图》,将网格员隐患报送数、农机检验率等目标任务纳入对村居和职能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对网格员实行专项奖补。 三、紧盯源头,筑牢“平安农机”建设根基 一是实施源头全面监管。将涉及人身安全的各类农业机械全部纳入镇农机安全监管内容,实行备案登记管理,将机具出厂编号、所有人姓名以及身份证信息“三合一”,分配备案登记号码,建立档案台账。同时开展宣传教育,落实主体责任,定期组织检验。全镇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备案登记率达100%。 二是推行乡镇实地检验。镇政府印发检验实施方案,推行“345”核验法,即“人、机、证”三见面,“违章、记分、事故、机具状况”四核实,“机主、机型、发动机号、机架号、保险单”与行驶证记载五相符。依托综合网格,监理员、协管员、网格员全员参与监管,协管员具体负责,网格员排查跟踪,反馈机手动态、机具状况,监理员及时上门检验、现场核对。及时将检验信息报送县农机安全监理所复核,录入《江苏省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让机手少跑路,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