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农机推广人”傅先友:“愿为丘陵山区农机现代化推广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作者:重庆日报  日期:2023-09-06【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田间地头奋斗12年,培训农机学员1万人次,试验推广新技术20项,水稻、油菜、高粱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面积达20万亩,节本增效1亿元……

这一系列成绩,属于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站站长傅先友。今年8月,由于业绩突出,他荣获了重庆市首届“最美农机推广人”称号。

傅先有(左)荣获重庆首届“最美农机推广人”称号。受访者供图

田间蹲点学习农业知识

傅先友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加之从小生活在江津南部山区,对于农业和农机并不陌生。

2012年7月,刚参加工作不久,傅先友便主动向单位提出前往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现代粮油科技示范园蹲点,到田间地头重新当一名农业生产的“学生”。

示范园占地面积1000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高粱等粮油作物,各类试验田超过80块。初到这里的傅先友几乎每天都奔波于田间地头。工作中,他不仅虚心向示范园的老同志学习,还向当地农民群众学习一些适用的“土办法”。

江津大部分农田是典型的水稻种植区,水稻机械化生产中,育秧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后续机插秧的效果。在黄庄村蹲点期间,水稻育秧成为傅先友关注的重点。从秧地选择,到开厢作埂、铺盘装土、播种盖种等一系列操作,他冒着风雨、顶着烈日,与当地农民一起从头做到尾,写下了满满的几十页笔记。

正是靠着勤奋好学,傅先友在蹲点的3年时间里,熟练掌握了主要农机技术及各类农机操作。

傅先有为村民介绍智能化装备。受访者供图

因材施教推广农机技术

有了田间地头蹲点的经历后,2015年开始,傅先友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机技术推广应用。他发现由于农业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不足等问题,一些现代化农机技术的推广较为困难。

他决定对不同年龄、文化的农民群众“因材施教”。针对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户,他们着重教授人工撒播或简易播种器直播等技术,做到简单易学,通俗易懂;针对比较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则推广无人机直播、植保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

去年,江津建立水稻人工撒播及机械化生产示范片1000亩,水稻无人机直播及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片3000亩;建立“油菜—高粱”轮作简易播种器直播及机械化生产示范片2000亩、“油菜—高粱”轮作无人机直播及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片5000亩,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运用。

傅先有在田间为村民讲解农机知识。受访者供图

探索“改地适机”模式

作为典型丘陵地区,江津耕地存在小、碎、散、短、弯、陡等先天不足问题,阻碍了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进而带来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收益少等一系列问题。

2014年,重庆农机系统率先跳出传统的“改机适地”固有思维,提出了“改地适机”,即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示范,尽最大可能让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无障碍。

作为农机战线上的骨干,已担任农机站站长的傅先友成为了这一试验性项目的“先锋”。他多次与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研究探讨,优化施工方案,确保农田宜机化改造效果,从而实现机器在田间地头穿梭自如作业、100%的农作物实现机器操作。

从2015年开始试点,2017年起大面积实施,江津区累计建设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约40个,完成面积2万余亩。在此期间,傅先友坚持在改造前沿,察看现场、指导施工、协调问题,平均每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实地学习等活动10次以上。他说,宜机化改造后的农田较改造前节约生产成本20%以上,提高生产效率20%以上。

2020年,在中国农学会组织的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遴选工作中,傅先友参与的“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入选“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十大新技术”,参与实施的江津区“通过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动宜机化高粱产业园建设”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第一批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典型案例。由于傅先友的辛苦付出,他多次被评为重庆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优秀个人”和“农机推广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添加人:网站管理员 内容审核:网站管理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