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管好“荆楚粮仓”切实增强湖北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来源/作者:湖北日报  日期:2023-10-17【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10月16日所在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受综合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市场形势复杂严峻,粮食战略属性更加突显,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定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湖北省粮食局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近年来加快推动全省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长效运转机制,持续提升抗风险能力,建成主体数量充足、布局结构合理、协同运转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备得足

粮食储备充裕 让湖北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

5月,田野麦浪滚滚。襄阳、豫南的小麦品质历来良好,被视为年度轮换收购的重要粮源地,只待开秤。然而,连天“烂场雨”,打乱了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小麦收购专班的计划。6万多吨收购任务如何按期完成?里程表不停地跳动,踏上5000公里的漫漫长途。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河北,此前由于运距原因极少考虑的省份,这次都印上了鄂储粮人奔波的足迹。目标锁定、方案制定、措施拟定、价格议定……历时29天,储备小麦收购任务如期完成。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确保粮食储备充足,持续优化储备结构,湖北老百姓的“饭碗”才能端得稳。在不折不扣落实省下达储备保底计划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建立成品粮储备,引导加工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多元多层地方粮食储备体系正在建立,武汉、襄阳等城区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成品粮储备规模已能满足15天以上消费需求。

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是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湖北省粮食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全省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建设指导意见,推动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建设,补齐粮食应急短板弱项。近年全省共安排省级财政资金3.18亿元,支持78个县(市、区)和省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109个补短板项目,新增大米应急加工产能2640吨/日。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海涛介绍,“目前,湖北省各类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达3400余家,覆盖粮食储运、加工、配送、供应全环节全链条,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保供需要”。

储得好

科技赋能守护“荆楚粮仓” 从数量安全到量质并重

“仓温20度,仓内湿度60%,正常。”7月19日,省储备粮荆门储备库,仓管员对1号仓例行检查。粮仓一角的摄像头,记录下巡查的全过程,实时显示在智能化粮库集成管理平台上,电脑和手机均可查阅。看似平整的粮堆下,上百个温度传感器深埋其中,全天候监测粮堆内部的温度,数据直接传送到后台。今年,该粮库将有13个仓“旧房改造”为准低温仓。

通过准低温仓改造,将仓内的粮食温度保持在25℃以下,就如同让粮食住进空调房,可谓一举三得。首先,实现了“优粮优储”。准低温储粮,一方面减弱粮食自身的代谢过程,保障了储粮品质;另一方面有效抑制害虫繁殖,减少熏蒸药量30%左右,降低化学药剂对环境和粮食的影响。其次,降低了粮食损耗。准低温储粮使粮食水分不易散失,减少粮食干物质消耗,同时减少粮食轮换次数,降低粮食轮换损耗,优质稻的轮换期由原来的1年延长到2—3年。再者,可以保值增效。准低温粮仓虽然用电成本有所增加,但是降低了轮换、药剂熏蒸费用和粮食损耗,特别是保持粮食品质能提高售价,所以综合算账每吨粮食节约成本200元以上,企业也非常欢迎。

在推进准低温仓改造的同时,近年来,湖北省粮食局也积极开展绿色仓储试点,推广气调储粮、仓顶光伏等绿色储粮的新技术新应用,开展光伏智能控温、仓墙动静态结合隔热层等多种绿色储粮技术研究。荆门北郊国家粮食储备库被纳入全国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单位,正在与武汉轻工大学合作,试验动静态隔热技术。

湖北省今年对承储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的134个粮库,进行监管信息化升级,以科技赋能实现穿透式监管。荆州市储备库已筹集11.2万元,加装了14个仓内防熏蒸摄像头;松滋、武穴、樊城、蕲春、监利、孝南等地建设新库时,都同步做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武汉市“数字汉粮”项目正在对市直储备库信息化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目前已投入试运行。年底全省将实现省、市、县三级政策性粮食监管信息化全覆盖。

“截至目前,湖北省已经累计安排2.79亿元省级财政资金,建设改造地方准低温仓容365万吨,实现地方储备粮的全覆盖,大幅提高了省市县三级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省粮食局仓储处处长李进表示,今年又安排36万吨准低温仓的改造计划,到“十四五”末,全省的国有粮食企业准低温仓容将达到450万吨。2023年,湖北省投入财政资金近亿元,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粮仓建设,建设改造高标准粮仓32.5万吨,进一步夯实绿色储粮基础。

供得上

着力构建应急体系 上下延伸保供链条

粮食应急保供重在“快”字。储粮数量足,加工能力强,物流效率高,粮食应急才有保障。

“各地粮食应急资源禀赋各不相同,我们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要强内联外,吸纳更多优质主体,整合资源做强平台”。9月5日,全省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现场会强调,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的建设运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积极探索分类施策。

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属于网链结构,环节多、要素多,涉及的职能部门也多。尤其在应急配送供应末端,要优先考虑人民群众采购、领取的便捷性和多样化需求,将更多综合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纳入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目前,全省大部分市县已出台或正在出台粮食应急保障主体支持政策,积极探索成品粮储备管理运营和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运行模式。

宜昌市从2021年起,探索建立成品粮储备,按照“粮权政府所有、企业自主运作、财政定额补助、库存动态调整”的原则,由宜粮集团统筹成品粮储备的日常管理运营。该市以宜粮集团为载体,高标准建设宜昌市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形成以储备公司为核心,产业、军供和集市公司为支撑,城区45家应急网点为终端的保障体系,全方位构筑起市城区1小时应急保障供应链。

襄阳市以保障城区粮食应急供应为主要目标,兼顾市域内应急调剂,以襄阳市军粮供应站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整合辖区内重点加工配送供应企业,突出成品粮库存、运输配送设施设备等关键要素,已建成集应急储备、加工、物流运输、配送供应等功能于一体的襄阳市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

黄石市创新推进“地方国有储备企业+众联物流平台+N家商贸物流企业”的“商贸+”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运营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强化各环节利益连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促进城市、社区、农村的配送、销售环节有效衔接,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形成“15分钟粮食应急保障圈”。

红安县投资2305万元,以五丰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现有设施设备为基础,引进民营加工企业,建设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初步搭建起标准高、功能齐的集收购、储存、加工、配送、供应等于一体的应急保供体系。该县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具备日产大米100吨的加工能力和日投放150吨的运输配送能力,可实现低温储存成品粮3750吨。终端供应方面,该县采取应急供应网点和放心粮油店“双轨并行”模式,实现城乡应急供应网点全覆盖。

今年,湖北省印发《省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管理细则》,择优确定省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230余家,建立省级应急成品粮库存4万吨,并落实支持政策。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刘建胜表示,“湖北省粮食应急主体不断充实,保供能力持续增强,先后有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

调得动

推进粮食物流节点建设 打造华中最大的“北粮南运”枢纽

2月17日15时,装载着2000吨澳洲进口小麦的“苏徐州货6688”号货轮,安全靠泊鄂州三江港综合码头6号泊位。该批小麦经码头工人“散改集”作业后,被装进64个20英尺铁路粮食专用箱,由集卡短驳至国铁武九线鄂州北站,再经铁路运输到云南昆明中谊村。此举标志着鄂州三江港首条粮食“散改集”铁水联运示范线路正式开通,进口粮食大宗物资江海联运,经三江港和鄂州北站畅达云贵川等地。

7月,鄂州三江港物流枢纽集疏运基地一期项目(粮食储备基地)顺利完成交工验收,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即将投用。该项目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项目,也是三江港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项目之一,可新增粮库库容8.5万吨,新增粮食周转能力100万吨。

近年来,湖北积极推进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湖北省粮食流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列出重点工作,积极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国家粮食物流长江路线布局,实施两江粮食物流(产业)园区节点建设工程。对接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工程,将武汉市打造成粮食物流枢纽城市。同时,以武汉阳逻、武汉经开区(汉南)和润、黄石棋盘洲、荆州江陵、宜昌白洋港、鄂州三江港等粮食物流基地为代表,培育长江中游粮食物流产业群;以十堰、襄阳、荆门、孝感、天门、仙桃、潜江等稻谷流出通道上的重点城市为代表,培育汉江沿线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一方面,加强园区分工协作,打通省内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另一方面,发展多式联运,充分发挥“铁水公”多式联运优势,实现与全国粮食物流大通道互联互通,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截至目前,总投资3.4亿元的武汉阳逻粮食物流应急保障基地一期12.5万吨浅圆仓、立筒库项目已建成完工,预计年粮食中转量125万吨。投资2.7亿元的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码头二期项目和投资4.8亿元的武汉市政府储备粮(江北)库15万吨储粮仓库已开工建设,建成后该园区将成为华中最大“北粮南运”和进口粮食中转基地。武汉、黄石、荆州、宜昌、鄂州等核心枢纽和重要节点初具规模,十堰等地粮食物流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省粮食物流网络更加健全,粮食物流分拨和衔接能力明显增强,多式联运格局初步形成。

吃得香

优质绿色的“荆楚粮油” 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8月,央视3台热播的《一馔千年》饮食文化综艺节目,在炎帝故里——随州拍摄,复刻古籍里的历史美馔,在美食制作中充分展现“荆楚粮油”品牌特色。

进入新时代,“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湖北从制定执行标准入手来提高产品品质,先后制定了虾稻米、香米、菜籽油、热干面等20个团体标准。引导培育了洪森实业等5家企业的5项籼米标准,也被国家授予了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的称号。

在    各大展会上,“荆楚粮油”省域公用品牌圈粉无数,伴随着旗下瓦仓米、襄阳牛肉面、长坂坡高油酸菜籽油、鑫榄源橄榄油等特色产品的频频亮相,让“湖北生态美,荆楚粮油香”的宣传语屡获高光,“荆楚粮油”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高,荣获中国十佳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名列第二)。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湖北优质粮油产品。我们以‘荆楚粮油’省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加快推动企业品牌与公用品牌的合作,提升了湖北粮油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硕表示,目前已有32家粮油企业71款产品参与到“荆楚粮油+”双品牌共建共享当中。

添加人:网站管理员 内容审核:网站管理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