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烘干设备产业:商机无限任重道远


来源/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记者陈斯  管理员日期:2017-08-16【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我国烘干设备产业:商机无限任重道远

——据测算,如果机械烘干比例达到 30%,还至少需要8000—10000套烘干设备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人口大国,粮食是维持国家安全、市场稳定的基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总产粮食约为5亿吨,而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贮存、运输、加工、消费等过程中的损失高达18%左右。其中,因为气候原因,谷物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高达5%左右,每年损失约20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到300亿元。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粮食烘干设备产业是非常必要且具有战略意义。那么,当前我国烘干设备产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和瓶颈?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谁将扛起行业领军“大旗”?这些都是在2017年全国首届粮食烘干设备技术与行业发展峰会探讨的焦点。

    粮食烘干技术作为维持储粮稳定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技术,我国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随着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应用,粮食收获效率大大提升,机械化收获必需配合谷物干燥机械化。经过数十余年努力,我国粮食烘干技术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人们对优质粮油需求的提高、环保理念的升级,现有烘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适应生产需要。

    前景看好,道路曲折,我国的烘干装备产业发展还处于非规范性发展阶段,前路充满压力和挑战,要迈向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状: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在‘耕种收储’环节中,粮食烘干为缺环。”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张来林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目前我国粮食烘干“一片繁荣”背后的“岌岌可危”。“我国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较低,还不足10%,而日美机械化水平在95%以上。目前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化和全面化发展,农机需求则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需求热点也向烘干类设备——粮食烘干机发展。”

    虽然国内各家企业研制的干燥设备各有特点,但受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粮食烘干设备在设计制造和实际推广应用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烘干设备设计制造方面,中粮工程装备(无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善辉认为,我国现阶段存在理论与技术上的种种问题。“首先,理论研究缺乏成为制约烘干技术与设备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干燥设备制造企业没有完善的实验平台,实验手段落后,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因而在设备设计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工艺参数不尽合理,尤其是没有针对不同物料的干燥特性,对现有干燥设备关键部位进行精准研究,影响了干燥机的使用效果。另外,我国的烘干机还大量存在着传统的手工制造方式,使外观和适用性都受到影响。近十年来,我国不断开发出新工艺、新机型、新能源的机型,培养了大批烘干技术人员,涌现了大批粮食烘干机生产厂家。但是从烘干技术上,我国还十分落后,无法和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

    在先进制造业的技术体系中,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生了质的变化,标准化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否把握机遇,在标准化领域取得先机,对我国先进烘干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张来林认为,在实际推广应用方面,我国烘干设备产品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四方面问题:对烘干设备标准化认识程度不够,目前仍然没有将烘干设备作为一个工序生产,不能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缝对接;标准化投入不足,如何让各厂家自觉执行标准,或者让厂家必须按照标准生产,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由于人才的匮乏,目前标准的制定与相关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严重脱节;标准制定与推广脱节,现有的烘干设备标准不少,但是没有进行有效推广,也没有相关的文件让烘干设备必须按照标准执行。

    据了解,2005年,低温循环粮食烘干机企业不足10家,到2016年年底增加到109家。由于无序竞争和不平等竞争,既没有给用户创造利益,也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去年年底,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对部分烘干机企业进行调研后,行业同仁都希望规范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尽可能地做到公平竞争。

    规范和提升行业标准亟需提上日程。山本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军表示:“在鉴定检测方面,希望能加快制定和认定国家水分检测标准,并由事前检测转变为事后考证。目前,由于烘干机有国家补贴资金,因此企业销售前必须想法设法通过鉴定进入国家补贴目录。一旦通过鉴定,在实际销售中可能存在减配、减质等问题,出现与鉴定产品不同的产品。另外,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更新周期加快,而烘干机检测受季节影响和检测时间长,间接影响了企业引入新技术的积极性。通过事前备案,事后检测考证的方式,有利于新技术的导入,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入市。”

    吴军建议,烘干机应由专业检测逐步转变为用户参与检测。目前,国内烘干机质量良莠不齐,让用户很难判定。在国外,除企业本应该生产合格产品外,很多用户和收储部门也在间接地参与评判。建议学习国外的经验,让用户参与和监督产品质量。”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烘干设备分会会长胡学军认为,烘干机行业标准不仅是判定产品合格与否的标准,更应该是处罚不合格产品的依据。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能力低下、只注重眼前利益缺少研发投入等厂家进行淘汰。

    另外,需要增加政府、企业、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规范市场行为,使烘干机行业实现良性循环。随着大型企业进入烘干机行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惨烈,相对于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型企业,产品的质量性能才是核心竞争。像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增加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用户的沟通渠道,积极引导和规范市场才是核心竞争力,其次才是讲求价格合理。

    前景:形成智能粮食干燥仓储一体化解决方案

    “粮食烘干设备的发展须重视节能和能量综合利用,绿色、节能、智能、高效将是未来我国烘干设备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胡学军表示。

    当前,我国粮食烘干设备多以燃煤为热源,而西方发达国家则以燃油和天然气为主。然而,燃煤的炉体庞大,热效率低,单位热耗较高,不易控制风温,钢材、水泥等建材消耗多,制造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并且,燃煤会排放出大量含硫气体与粉尘,对环境污染大,不利于环保。

    随着我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煤、油作为热源已慢慢被禁止使用,生物质燃料又有着热值低,燃烧不易充分等缺点,因此使用绿色新能源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现有的新能源主要有蒸汽,瓶装液化天然气,电力(水源热泵技术),远红外线、太阳能、微波等其他绿色新能源。

    “烘干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充分发挥不同地域的能源特点,如采用各种联合加热方式,移植热泵和热管技术,开发太阳能型粮食烘干机等。还要发展粮食干燥机的自动控制技术、以保证最优操作条件的实现。随着人类对环保的重视,环保型的粮食烘干机及热源将是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张来林对记者说道。

    智能化,是助推烘干制造升级的另一关键因素。

    日本佐竹株式会社部长河野元信介绍了日本在收获干燥技术智能化方面所作的努力。日本的收获干燥技术作为中小规模机械化体系达到了极为精准的程度。为了提高谷物机械烘干的效率、确保烘干品质、节能减排,干燥中的稻谷水分自动测定、根据水分变化率控制干燥速度和干燥湿度、防止过干燥的自动控制、夜间减轻噪音的静音化设计、防止异物混入、远距离操作、操作盘显示的大型化等技术得到进一步开发。今后,日本烘干企业将加大ICT(自动在线测试仪)与烘干设备的融合、从收获到烘干的信息一元化管理等稻谷烘干的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应用。

    除了控制烘干过程,日本在品质检测和信息溯源方面,建设也相当完善。由于日本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干燥设备不仅要追求高品质和高效益,还导入了稻谷信息溯源系统,将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所有信息,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给消费者。

    对于烘干的智能化控制,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并在不断探索。据郭善辉介绍,下一步,我国烘干设备将在烘干核心控制系统上实现突破。通过触摸屏提供操作接口对烘干设备进行连锁启停,并实现与水分仪、温控仪表、能耗计量表等现场检测仪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系统将采用水分仪实时检测谷物水份,自动调整烘干时间,智能化控制烘干全过程,避免过度烘干,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真正实现烘干作业智能化、水分和温度控制精准化、数据监测实时化和过程控制可视化。

    未来,烘干设备将与智慧化粮库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粮库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都作为配套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库区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实现粮食仓储保管智能化,粮食作业自动化和日常管理可视化。烘干作为主要的粮食仓储保粮手段,也是智能化建设的一个信息节点,烘干系统采用标准、开放性的数据接口,与上层管理平台无缝数据对接,实现烘干作业排产、设备管理、能效分析和班组考核等管理功能。此外,烘干过程控制、设备运行状态、参数设定监控、能耗等数据也可直接进行数据共享和互联,解决粮库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

    “我们应将自主创新研发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形成智能粮食干燥仓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粮食储藏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智能粮食干燥仓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自动控制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全面提升储粮设施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储粮环节的粮食损失,同时为粮食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优质生活和工作环境,为经营者创造一个更有利于经营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粮食安全管理环境。”胡学军认为。

    商机:谁将分得“最大的奶酪”?

    “日本的主食是大米,稻谷是其主要作物。随着消费者对大米口感的追求,日本稻谷烘干技术已经从单纯的量多便宜,逐步转变为追求美观、美味和安全、放心。烘干技术也随市场需求,从原来的只考虑烘干效率,发展到现在同时注重烘干品质、节能和智能化。日本比较知名的如金子、山本和佐竹等烘干机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重视烘干技术的研发创新。农业机械研究所设有稻谷烘干加工研究、实验室,而烘干机生产企业均有相应的技术开发部,配备了精干的技术力量和现代化的研究和试验手段。”河野元信提到的这些日本烘干龙头企业,都有80年以上的历史。它们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下料、折弯等都采用数控设备,焊接、成型加工和喷涂基本都是采用机器人,生产的烘干机质量好、精度高、自动化程度也高。这些都是其繁荣不倒的发展密钥。

    而近年来,我国粮食干燥行业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10—2013年,国内烘干机保有量以年均150%的增幅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国内粮食烘干设备市场销售额超过30亿元。

    然而,我国机械烘干粮食不足10%,而发达国家可达到95%,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干燥机械发展远不能适应粮食生产发展需要。再加上,随着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烘干机必将有广阔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巨大。据测算,如果机械烘干比例达到30%,还至少需要8000—10000套烘干设备。

    据了解,当前我国粮食烘干机生产企业有400多家,但大部分烘干机设备厂家规模小、入门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很多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系统的思考,专业从事研发的比较少,主要都是靠相互模仿,与国际产品技术差距相差较大。烘干机行业亟需强有力的大企业引领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中联重科、中农农机、中国一拖等众多知名工业集团纷纷跨入粮食干燥行业,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我国粮食烘干产业发展、加速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储粮损失、更好解决我国粮食干燥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粮食烘干设备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产品形态来看,客户需求从单个烘干机械发展到配套烘干设备,再到烘干储运一体化成套烘干工程。”胡学军表示。

    “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中对农业装备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我们认为,‘农机制造2025’也就是‘农机制造4.0’,应该包括两个层次,即‘农业装备制造的4.0’和‘农业生产的4.0’。‘农机制造2025’的提出,将促使农机装备行业不再是单一的买产品、买服务,而是买方案,即为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提供不同作物、不同规模、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农业生产解决方案。为此,中联重科适时提出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解决方案服务商’的业务战略,并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坚持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喜恩介绍,中联重科自主开发的辅助工程,包含湿入料斗、湿谷仓、提升机、链运机等设备,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的目的,就是让用户体验更方便、经济效益更高。

    王喜恩认为,农机工业4.0涉及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发、用户维护及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实现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融合的制高点。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农机制造业还不能操之过急,还需扎扎实实向先进国家学习,在实现工业自动化的同时,解决端到端的流程问题,推进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同时解决产品定义、标准缺失问题,重视软件、流程、规则的制定与培养,继续加大对产品制造自动化装备问题解决力度,打好工业4.0基础。

    “粮食烘干的特点之一,就是作业时间短,只有做到争分夺秒,才能提升利润。所以设备性能可靠是制胜的根本,选择品牌产品是质量与服务的保障。我们的烘干中心落成后,通过中联谷王烘干机对产地的合理规划和设计,进出粮节约了很多时间,粮食储存方便快捷。像去年的作业期,我们基本无故障作业,烘干中晚稻作业55天,共烘干5000万余斤水稻。系统性的工程就应有系统性规划、一站式服务、交钥匙工程,保障烘干作业期的顺利运营。”中联重科的用户彭晓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跨国公司将把目标转移到中国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我国的烘干设备制造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来提升产品品质。

    本版图片摄影:陈斯


添加人:网站管理员 内容审核:网站管理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