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农机行业曲折发展的一年,农机行业发展增速放缓,进入了新常态。回顾这一年,用马云的一句话“我先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今年的经济形势很不好,但也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就是大家都不好”来形容农机行业最为恰当。粮价的下跌、单台农机购置补贴额度的减少、国Ⅲ升级困难重重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农机行业的全体同仁使出了“洪荒之力”。无论是早已名声在外的大中型企业还是刚刚起步的小型商家都通过各种升级换代、提升服务、促销商品等策略力争在逆流中留下自己的身影。这一年里,玉米收获机企业尤为难走,进入了“下行拐点”,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多数专家认为,2017年也许农机行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我们相信,唯有不断创新、升级,才是农机企业走出困局的根本。
看点一:国Ⅲ升级换代元年
作为国Ⅲ产品大量推向市场的第一年,维修、售后服务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而没有消化的国Ⅱ农机装备又将何去何从?
热闹了一年的国Ⅲ事件,终于在2016年12月1日尘埃落定。回看国Ⅱ升级国Ⅲ,还需从2014年4月环保部出台的国Ⅱ升级国Ⅲ的决定说起。这一决定的出台,让农机企业们措不及防。国Ⅲ发动机与整机配套、维修等问题诸多,生产线上的国Ⅱ机器如何处理,让农机企业家们不知如何是好。随后,在多数农机企业的大力呼吁及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努力下,2016年1月14日环保部决定将国Ⅱ升级国Ⅲ的期限延迟8个月,这让多数留有库存的农机整机企业、发动机厂家以及经销商大大舒了一口气,但与此同时也告诉企业,必须主动进行技术升级,快速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助力行业技术进步。
经过一个“三夏”的拉练,记者发现只有少部分国Ⅲ小麦收获机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在紧张的升级换代后,随之而来的“三秋”更是让企业抓紧时间为国Ⅱ机器找个“好娘家”,为国Ⅲ市场铺平道路。转眼间到了2016年年底,国Ⅱ机器不允许再生产、销售,对农户来讲,2016年12月再购买国Ⅱ机器时将不再享受国家补贴。2017年,作为国Ⅲ产品大量推向市场的第一年,维修、售后服务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而没有消化的国Ⅱ农机装备又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看点二:农机工业增速趋缓或将成为新常态
我国农机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包括农机单台补贴额度下调等宏观因素影响,也包括市场需求热点的转换、部分市场趋于饱和等因素。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0月,我国农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3621.2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839.69亿元,同比增长6.03%,但低于机械工业平均增幅1.19个百分点,这也是首次出现了农机工业增幅低于机械工业整体平均发展水平。相比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农机市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增长速度变数陡增,许多子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专家预测,今后一段时期,个位数增长或将成为农机工业的新常态。纵观农机市场的走势,我国农机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既包括国Ⅱ国Ⅲ升级、农机单台补贴额度下调、粮食价格下跌等宏观因素影响,也包括市场需求热点的转换、部分市场趋于饱和、一些市场内动力不足等因素。
据了解,截至2016年10月,我国累计销售各种型号拖拉机145.27万台,其中大中拖、小拖分别销售46.06万台、99.2万台,同比下降4.62%、3.82%,从占比来看,小拖依然占据近70%的份额。虽然国内市场有所下降,但让我们欣慰的是,手扶拖拉机出口量大幅度攀升,累计出口12万台,同比增长67.31%,这无疑预示着出口小型化趋势逐渐凸显。
与拖拉机市场相比,收获机市场更为跌宕起伏。玉米机市场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与往年相比,2016年玉米收获机共销售5.35万台,同比下降19.08%。在收获机市场一片下滑声中,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却出现逆势增长,销量达9.14万台,同比增长10.34%,江苏沃得在2016年水稻机产销量一举超过3.6万台,创造了中国企业水稻机产销量的历史记录。另外,用户对小麦轮式收割机的需求也逐渐集中在7kg/s上,同比增长271.37%,占比高达64.43%,较之2015年同期增长36.53个百分点,这表明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正大踏步向大喂入量挺进。
看点三:未来谁会是农机市场的主宰?
随着消费群体的需求升级,在2017年乃至未来几年内,我国中高端、大中型、复合型农机装备将会成为农机化发展的主动力。
2016年,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行“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九字方针,进一步加速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补贴总资金没有增加,部分资金转移为作业补贴的情况下,农业机械主要产品依旧保持较高的产量,说明我国农机工业仍然是值得期待的行业。随着消费群体的需求升级,在2017年乃至未来几年内,我国中高端、大中型、复合型农机装备将会成为农机化发展的主动力。与此同时,工信部、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与之前的购置补贴政策可谓是珠联璧合,为农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提出要逐步实现农机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除了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助力我国农机装备向更高、更快的方向发展外,面对低迷的市场,农机企业下一步该如何走?行业专家表示,在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通过旱田改水田的方式来增加农户收入,这就导致约30%的水稻机卖向小麦部分产区,一压一扩,市场结构发生了微小变化。同时,由于丘陵地区存在地表湿度大、坡地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履带式收获机市场的活跃。在2016年的国际农机展中,巨明集团推出的两行履带式收获机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另外,在2016年粮改饲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17个省区,目标任务增加到600万亩等政策的影响下,玉米籽粒机、青饲料收获机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或将形成第二次大的浪潮。但也有专家坦言,虽然我国籽粒机还处于空窗期,很多企业也在纷纷研发,但就目前来看并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掌握全部的技术,仍将容易出现籽粒机可靠性不过关、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惨淡局面。我们相信,万事俱备,只差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随着玉米种植模式以及种植品种的进一步调整,玉米籽粒机市场将有巨大突破。
总之,随着我国农机装备竞争压力日益加重,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一时难以补缺市场空白,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整个农机市场来看,短期的调整必将会给行业带来阵痛,2017年也必将迎来农机市场的盘整阶段,这就意味着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生存空间将逐渐缩小,甚至被逐出市场,而作为常年致力于技术储备、不断进行升级换代的实力派企业,挺过寒冬,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高管话农机
中联重科副总裁、农机集团总裁王金富:
2017年,中联重科按照“精准、精明、精心、精益”的经营思想,制定了年度经营目标和方针,形成工作规划。一是在产品方面,公司按照“补短板、调结构、促升级”的要求,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和质量升级。二是在市场网络方面,中联重科将坚持优化调整传统渠道网络,并进入持续的新商业模式探索和网络创新。我认为,产品决定了每一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几年,中联重科按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的定位,致力于为“全程、全面”补齐短板。
回顾2016年,中联重科农业机械在产品创新方面成效卓著:PL2304动力换挡拖拉机可以解决深松、深耕和保护性耕作方面对高端大马力拖拉机的需求;AS-60甘蔗收获机械的问世,可以解决甘蔗收获机械化的问题,突破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糖业发展短板问题;4QZ-3000A青贮机与FS80组合,破解了我国自主品牌在青贮领域没有高端、高效、大喂入青贮机产品的瓶颈。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传统产品结构优化、质量升级。
纵观2017年,农机行业总体将是深度调整的一年,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也是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中联重科已做好准备,并愿意与广大经销商和用户朋友一道,抓住机遇、携手共进、精准经营、精准发力,共同迈向新一年的挑战,共创2017新胜利。
勇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
2016年的玉米机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面对挑战,勇猛机械迎难而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力度,以“一美、二好、三舒适”为产品目标,持续完善产品功能,大大提高了玉米机可靠性。同时,不断扩充产品线,勇猛系列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已经完成了从东北到中原及黄淮海地区的产品扩充,满足了各地区不同的作业需求。此外,还研发了喂入量8、10、12公斤/秒的系列化谷物联合收割机、系列化青饲料收获机、鲜食玉米收获机等多款新产品,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好技术储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公司还继续完善了ERP管理,完成了采购、营销和服务信息化协同平台的搭建,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遍及销售市场每个角落,成立了170余家服务站,并将以上站点纳入ERP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协同平台统一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工作无缝衔接。配件到达及时率得到了经销商及用户的高度认可,售后工作压力大大减轻,服务能力达行业领先地位。
同比2016年,我认为2017年的玉米机市场的刚性需求还会稳中有升,止冷回暖应该是趋势。勇猛将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并铺设玉米机机架自动焊接线,对整个生产系统进行自动化改造,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公司各业务系统模块的信息化集成,实现“两化融合”发展。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勇猛机械将不忘初心、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山东巨明集团总经理崔守波:
大家都知道,2016年的农机行业是较为艰难的,似乎很多不利的因素接踵而来。而对于2017年的市场,大家也难言乐观。我认为国Ⅱ升国Ⅲ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用户整体购买力仍然不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机企业产能同质过剩相当严重,国外品牌不断涌入,这些将使2017年的农机市场竞争更加残酷,行业洗牌将会进一步加剧。
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不利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在技术创新上,巨明加快研制开发大喂入量小麦机、茎穗兼收玉米机、大型青贮机、玉米籽粒机、玉米收获秸秆打捆一体机、根茎类作物收获机、大马力拖拉机等这些代表今后几年发展的市场需求产品的速度,同时,积极吸引国外农机制造技术,开发大葱、花生、土豆、红薯等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在企业管理上,引进吸收先进管理经验,推行精益生产和物流模式。在产品质量上,要注重产品外观、焊接、装配、试车等质量控制,加强对自制件、外协配套件的质量管控。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中原,立足东北、西北市场,加快开辟西南、东南市场,加快开展对外贸易合作,开辟东南亚、南亚、非洲、南美等国际市场。
2017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也许会有倒闭的企业但不会有倒闭的行业,我相信2017年的市场不会很差,未来农机市场仍然光明。
大事记
1月6日,雷沃重工高级副总裁贝多斯提宣布雷沃阿波斯拖拉机国内正式首发,并率先推出雷沃阿波斯5000系列,标志着雷沃重工在高端农业装备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也意味着中国用户可享受来自世界前沿的现代农机产品。
1月14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第三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2016年第5号],明确配备国Ⅱ发动机的农业机械生产和销售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1日。
3月1日,由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机化协会携手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首届“最具社会责任感农机企业”评选活动中,中国一拖集团、雷沃重工、常州东风、约翰迪尔(中国)和中国农机院荣获“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农机企业”称号。
4月18日,中农发巨明大马力拖拉机成功下线。这是巨明首次向社会、行业宣布其正式迈向动力机械的新征程。
5月6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做好农用植保无人机专项统计工作,目的是全面掌握农用无人植保机发展情况,为后续管理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6月3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与大族激光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行业培训、农机展览会、激光智能制造装备的宣传和销售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从而提升我国农机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
8月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我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做出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十二项目标,其中在现代农业部分,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成为新增亮点。
8月10日,中国一拖和中国农机化科学研究院在洛阳共同签署了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协议。洛阳中收在增资后,中国一拖持股65%,现代农装持股35%。
9月21日,在中苏农业合作投资论坛中,中国农机院与中国农科院等三家单位被列为三年行动计划的中方具体合作单位,中国农机院将着重落实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机械化保障工作。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农机展在武汉召开。此次展会的召开为低迷的农机市场找回了方向,更多农机企业向观众展示了升级后的新产品、新技术。
10月29日,雷沃重工被授予国家谷物收获机械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标志着围绕谷物收获机械的科企合作协同创新攻关模式正式形成。
12月22日,工信部、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逐步实现农机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