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润茁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我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提出了科技创新的12项目标,其中现代农业部分的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成为新增亮点。
在农机装备与设施方面,《规划》提出,要突破决策监控、先进作业装置及其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效环保农林动力、多功能与定位变量作业、设施种植和健康养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地处理与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灾害防控等技术与装备,形成农林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
连续实施十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来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去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63%,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但同时粮食进口也一直在持续增长,2014年首次突破了1亿吨,进入粮食“净进口”时代。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导致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内粮食的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农机零部件行业峰会上表示,作为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国,2015年,规模企业总产值近4300亿元,增速7.39%,但也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农机技术升级对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对拓展农机装备领域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因此,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是我国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加快转型的切实需要,也是国内农机工业产业发展和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需求。下一步,农机技术要在农机装备多功能作业性能的稳定性、复杂服役工况的可靠运行、生物活性与生命特征对象精准作业的机构与装置创制以及过程监测与操控方向等方面实现突破。
据陈志介绍,为提升我国农机智能化技术、赶超国外农机水平的“十三五”期间促进智能农机装备发展详细路线图目前已经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完成,路线图包括3个层面、11项重点方向和47项研究任务,整个项目总经费15.33亿元。
在基础技术研究层面,要突破土壤植物机器系统应用基础,在农机作业传感器、智能决策与控制、智能服务等技术方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层面,要突破智能设计、作业管理关键技术,开发大型与专用拖拉机、田间作业及收获、设施精细生产等主导产品智能技术与制造质量提升,创立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在典型示范层面,要创制适合我国种植农艺和地域特色的丘陵山区、农产品产地处理等薄弱环节装备,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
路线图设立了11项重点研究方向,即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关键技术研究、农机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装备研发、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及装备、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研发、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丘陵山区及水田机械化作业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
这11项重点研究方向被细化为47项研究任务,将通过产学研推紧密合作,分三批完成,其中在2016-2020年度完成19个项目,2017-2020年度完成17个项目,2018-2020年度完成11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