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加速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种业机械化发展还相对滞后。7月30—31日两天,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科技协会、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协办的全国种业机械化技术研讨会暨机械装备演示会在河北固安举行,会议围绕我国种子生产机械化现状与攻关目标、智能农机装备发展方向、我国育种试验机械化研究进展等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
我国种业机械化是20年前从种子加工开始的。近几年,在国家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国内许多优秀的专家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做了大量研究,为我国种业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但纵观全局,中国种业机械化在政策扶持、研究氛围、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建立多元化协作交流平台,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学术研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找行业“痛点” 寻发展良方
近年来,我国种业机械化已取得巨大进展,但由于研究起步晚、地方差异性大等因素,我国种业装备制造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小区种业机械的研究,主要有中国水稻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黑龙江农垦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等几家单位。截至目前,我国已有的ZXBJ-4型小区精密播种机、NKXB-1.4型小区条播机、5TXQ-0.2型小区脱谷机、5ZTY-450型移动式种子脱粒机、KT-200型单穗玉米种子脱粒机、4LXZNK-0.8型小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还未得到大规模有效推广应用,尚不能满足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需要。
对此,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明指出,当前我国种业机械生产研制存在总体规模较小、装备技术较为落后、种业科研投入少等问题,种子在培育加工过程中的损伤、活力丧失等难点尚未得到突破,低损、高效、精细化加工尚未完全实现,整体技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后种业装备企业需在装备功能、结构设计、作业性能、现代化控制、成套装备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我国种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也一直在种业机械化道路上不懈努力,进行艰苦攻关。据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介绍,青岛农业大学依托“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中国分会”组建了田间育种机械开发团队,联合国内知名企业与育种基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在该领域的研究开发上已获得显著成效。目前在该领域已经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在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为促进种业科技创新、提高种子供应保障能力做出重大贡献。
中外种业机械哪家强
种业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高度成熟和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这些国家经过多年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相关产品已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并不断向大型化、系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与系列配套产品,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产地处理机械与装备、检验与检测机械与装备、数据处理装备等专用机械装备。当前,美国Almacog公司、德国Zurn公司、新西兰Flexiseeder公司等国际几家著名田间育种机械开发商占有世界市场份额超过80%。
纵观国内,近两年,国内种子企业迅速飙升,全国持证的种子企业超过8000家。我国种子加工与处理机械相关研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甘肃农业大学研制的4GX-100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四川省农科院、西华大学与四川刚毅集团联合研制开发的4LZX-1.5小区谷物联合收割机,青岛农业大学研制的小区精密点播机、小区株行谷物播种机,酒泉奥凯去雄机等不断涌现,所研制生产的种子加工处理装备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但大多机械还处于科研阶段,推广使用比例不高。
“相较于国外,我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长期以来相互分离,公益性的科研院所高校仍然是品种研发主力,85%以上的现有品种出自农业科研单位,研发和产销脱节。多数国内种子公司以产销为主,缺少自主研发能力,大多没有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新疆农垦科学院院士陈学庚总结道。
我国种子生产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民族种业发展面临国际挑战。面对国内种业发展对育种机械化的迫切需求,尽早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作业装备,摆脱对国外高昂价格装备的依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创新驱动种业机械化突破发展
朱明认为,行业要兴旺,关键在创新。首先,加强工艺创新研究,提升工艺水平,生产制造出一流种子机械装备。虽然我国同类机械技术水平和作业数据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但在使用可靠性方面差距很大,这是我国种子机械在世界上影响力不强的重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充分把握国际种子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育种机械产品使用可靠性达到国外产品水平是必然选择。
其次,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种子生产机械装备升级。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在国外装备大量应用,使采集信息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大幅度提升。为了同国际、国内种子产品质量标准有效接轨,我国的种子生产机械可广泛应用液压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技术,促进小区田间育种机械向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三,提升种子机械的可靠性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标准化。“以质取胜为市场竞争的普遍规则。这里所说的质量,不仅指产品要符合不断完善的技术标准、性能标准、环境标准,而且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应达到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成为占领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技术条件。衡量一个产品质量最基本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安全性,二是耐用度。这两个都是硬指标,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也都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学庚进一步解释道。
对于种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朱明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围绕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全程、全产业链机械化生产需求,在甘肃、新疆、四川、海南等国家级制种基地建立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与全程机械化观测试验站,建设西北、西南、海南农作物种业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重点研究玉米、水稻育种制种精密播种技术以及收获、产后处理技术装备;着重进行水稻、玉米制种等机械化生产技术、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牵引式玉米小区气吸精量播种机
悬挂式玉米小区气吸精量播种机
小麦小区收获机
记者观察:
种业机械化发展需多方助力
种业机械化是种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良种培育不仅对粮食产量与质量的提升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意义重大。种业机械化是涵盖品种选育、品种试验、制种生产、种子加工等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种业专业机械设备生产能力、质量和技术落后,难以满足高质量种子的生产需求,国外进口专业机械设备价格昂贵,大部分种子企业难以承受。从配套技术方面来看,我国种子生产还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当中,包括育种理念、育种材料、育种技术、种子生产机械化的配套技术体系尚未形成,这一系列因素制约着种子机械化全程、全产业链生产。
为破解上述难题,包括青岛农业大学在内的国内多所相关科研院校进行了针对性研究,重点研究谷物类、玉米等主要作物种子小区育种试验的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为田间育种行业设计开发出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从而加快我国对优良品种研发的进程,推动中国良种工程和整个种业的发展。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我国在良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推动种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仅仅是科研院校的责任,种业装备企业作为机械生产主体应承担相应责任。目前,我国的种业装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装备差、装备功能少、结构设计有待优化、现代化控制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由于良种培育机械化装备研制技术要求高,且与玉米收获机、小麦收割机等农机具相比,此类产品市场容量小,因此,与欧美国家相比,种子机械化生产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在笔者看来,我国种业装备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应该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发力:首先,作为企业本身应加强对种子生产机械的研发。一方面,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企业可对种业机械研发给予资金支持,并且将研发成果与产销有机结合在一起。酒香也怕巷子深,院校研制的高新科技产品需要企业的生产推广才能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企业切忌闭门造车,要坚信科技无国界,主动借鉴国外种业机械先进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生产出属于自己的产品。第二,政府要加强对种业机械的扶持力度。补贴是政府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这也是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将补贴政策应用于种业装备推广也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是现代化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基本发展方向,而这“四化”的前提与基础就是机械化,种业发展势必要顺应机械化趋势。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全方位支持,这样我国种业机械化才能闭链成环,形成一个与欧美等国齐头并进的完整产业链。(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