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李秀荣
近年来,我国农牧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4亿千瓦,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内蒙古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82.5%。随着国家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极大促进了农牧业机械装备快速增长和农牧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稳步提升,内蒙古的农牧业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地、耕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但是,内蒙古地区以牧业生产为主,与其他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门类品种存在明显缺陷、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自主研发滞后于市场等问题。
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因地制宜,始终坚持质量为先、技术领先,利用信息化系统管控生产流程,实现科研、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研发设计、工艺制造协同发展,极大地缩短了新产品研发周期,并最大限度保障产品质量,为内蒙古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劳动力短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突出矛盾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解放农民的双手,让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还可以推动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让农业劳动者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院长刘贵林表示。
刘贵林认为,推动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机械化水平,有效推进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
首先,要提高国产农牧业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研发制造能力,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前瞻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重要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创新,重点研发饲草料收获高端农牧机装备,并提供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
其次,用信息化技术推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相融合。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必须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制度规范;用信息技术构建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机、农艺作业标准,将农机适应性作为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标;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构建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
再次,加大新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运用,着力生态友好型、综合利用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深松深耕、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残膜回收等技术,集成推出一批绿色农机新技术。
第四,大力调整和优化配置农牧业机械资源,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集中资金补重点、补短板,向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倾斜,高效利用农牧业装备,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
第五,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开发应用,加强信息、农机、农艺的“三融合”,增强互联网在农机生产、作业、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用工业化的设施武装农牧业,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农牧业,推动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建设。
2017年,呼和浩特分院连续设计试制5种新产品,已达小批量产业化水平,其中“华德”品牌荣获“2017中国农机行业年度最具影响力品牌奖”、第九届“全国农机用户满意品牌奖”;9YGJ-2.2强喂圆捆机荣获“中国农机年度TOP50-技术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