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玉米的田间管理机械化作业。
生产线加工的糯玉米。
盛夏时节,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骄阳之下,玉米地中常常能听见玉米拔节的“咔咔”声。在德惠市王家村的玉米地中,一片特殊的糯玉米正在奋力生长,到7月下旬,第一批糯玉米将收割,成熟之后,它们将经过速冻加工,端上人们的餐桌。
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年产在2800万吨以上,主要作为加工饲料、酒精等工业原材料,而鲜食玉米作为小宗、高值、特色农产品,是我国九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并持续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朝阳产业。随着近几年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鲜食玉米的市场空间为千亿级规模,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精选品种、全程绿色有机种植的鲜食糯玉米,不但在种植生产上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也成为企业循环农业的关键一环。
小玉米撬动种植结构调整
在德惠市王家村,有上千公顷的绿色糯玉米种植基地,这是吉林省恩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鲜食玉米的“原料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环境,恩宁农业的品牌生态建设,注重强化基地标准化绿色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订单农业,实现产销紧密对接。
在糯玉米种植加工上,公司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统一加工、储藏和销售的管控服务。从种植到加工全程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操作规程,在源头保证了产品质量,为树立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负责人祁殿春告诉记者:“鲜食玉米从种到收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从播种到收割,公司采取为农户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农机服务模式,机械设备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服务生产。在7、8月份收割季节,玉米收割常常到凌晨1到3点钟左右,正是玉米地露水最重的时候,人工收割费时费力。然而机械收割就不一样了,收割机开进玉米地,一会儿工夫就将成熟的玉米采收完毕,随即将玉米送进了加工车间,从基地到加工车间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最大程度保证了玉米的口感和营养成分。
通过种植全程机械化优质服务,生产总成本降低23.5%以上。祁殿春曾经有过科学的测算,种植糯玉米比普通玉米增收33.5%,亩成本比常规种植减少投入91.6元,减少化肥投入25%以上。
青穗如何到餐桌,可不是简单的蒸煮,分为筛选分级、清洗、蒸煮、冷却、速冻、包装、冷藏等多道工序。恩宁农业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剥叶蒸煮加工生产线,日产速冻糯玉米80万穗,仓储冷冻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年加工糯玉米5000万穗。先进的技工设备和精细化的加工工艺,保证了产品的天然品质,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好的产品不愁好的销路。“现在基本上是供不应求,很多客户预定的量都没办法给到,市场非常好。”祁殿春说。
鲜食玉米串起循环农业产业链
糯玉米产业不仅是调整了农业的供给侧改革,还进一步优化了畜牧养殖业。糯玉米秸秆含糖量高,是牛羊喜欢的天然饲料。恩宁农业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展开合作,开展处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项目,探索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利用糯玉米秸秆加工生产成牛羊爱吃的青贮饲料,开展牛羊规模化养殖,利用牛羊粪便进行蚯蚓养殖,蚯蚓粪便转化而成的秸秆生物有机肥料,又可以用于糯玉米种植,免除了农药化肥导致的残留,保证了糯玉米的绿色安全,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之路。
其中从日本引进的“大平二号”蚯蚓,也是生态循环农业中关键的一环,蚯蚓一方面可以为制药厂提供原料,牛粪通过蚯蚓生物转化后,蚯蚓粪可制成有机肥料,用于本公司糯玉米基地用肥。一套科学、系统、完整、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循环农业闭环已然形成,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给现有的种养农业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按照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恩宁农业利用糯玉米秸秆资源,现建青黄贮窖2座,青黄贮能达到2万吨,除自用外,还对外销售给其他养殖户。通过开展糯玉米种植、肉牛、蚯蚓养殖,不但壮大了公司产业,也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它打破了传统种养殖业单一发展的局面,抓住了玉米种植、肉牛和蚯蚓养殖之间的“互惠关系”,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养殖产出效益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农业的成功范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吃得绿色、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日益成为消费者的追求。“消费者吃什么,我们种什么”,早已成为像祁殿春一样的农业生产者的追求。追寻这一种植结构调整的“市场风向标”,我省也提出了“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我省玉米产业虽大,但大而不强,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实现吉林鲜食玉米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今年年初,我省发布了《关于加强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加快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吉林省将全面启动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加快粮食产业发展,我省在鲜食玉米品牌建设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作为鲜食玉米种植条件、品质特征十分突出的优势产区,我省鲜食玉米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品质优势也朝着效益优势转变。打造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加快推动吉林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对于深化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要让农民在不断寻找发展“绿”途径的同时,让黑土地在绿色生态产业中“活”起来,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