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四平市深知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四平市以建设国家新型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不断加大嫁接改造、技术研发力度,制定专项政策,奋力做大做强农机产业。
随着农机制造水平稳步提升、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四平向着“中国北方农机城”的目标渐行渐近。
高站位谋划 全方位推进
打造“中国北方农机城”,四平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四平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通达大东北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是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通向沿海口岸和环渤海经济圈最近的城市和必经之路,是通向京津冀和长三角必经之地,是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使四平成为东北地区农机集散中心绝佳的首选位置。农机产品相对均衡地分布在广阔的农村,涉及到村村落落的千家万户,四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为农机产品使用与维修、零配件仓储与集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打造“中国北方农机城”,四平具有先声夺人的历史渊源。农机产业是四平的传统优势产业,如果从四平市联合收割机总厂前身算起,已有近8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四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机两车一器”(收割机、装载机、鼓风机、改装车、客车、换热器)闻名全国,其中农机装备产业倍受瞩目,曾是中国农机装备领域的一面旗帜。1964年,四平联合收割机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四平生产的农机产品遍布全国,还远销到泰国、沙特、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机难求”现象。
打造“中国北方农机城”,四平具有出类拔萃的现实条件。往日的荣光积淀成深厚底蕴,为改革开放后的四平农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历数成果,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向四平市授予“现代农机装备区域创新示范基地”牌匾;数家农机企业嫁接改造重组,农机研发和生产抢占全省领先地位;靠大连强,牵手国内农机行业龙头,实现规模化发展……
打造“中国北方农机城”,四平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国字头的中国农机研究院,结合全市“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和工业“十四五”规划,从黑土地保护出发,编制了可操作强、具有前瞻性的《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四平农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首先展望了全球农机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产业发展经验,分析了四平农机产业现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规划》提出了“三个思维”。
战略思维:农机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要在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和黑土地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考虑,立足吉林省视角,打造一个地级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率先振兴的吉林样板,成为与汽车城齐名的农机城,既是四平的重大工程,也是吉林省的重大工程。
创新思维:不是建设一个传统的农机产业园,而是在新的时点和行业调整期,依托新政策、新需求,打造建设理念更为先进、功能更加完备的农机产业发展特区,实现建设内容上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上创新、政策体系上创新。
平台思维:构建“政产学研用金贸服”的资源聚集平台,遴选一批实施主体,部署一批项目库,建立一套行动方案和实施政策建议。
以“三个思维”为前提,《规划》确定了四平农机产业的发展定位,即建设中国北方农机城、新一轮东北工业振兴示范城市、东北黑土地保护样本区。
基本思路是以推动黑土地保护战略为核心,重点开展“三区建设”,即产业集聚核心区,位于红嘴开发区,承载支撑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聚集农机产业全产业链要素,包括科研开发、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内容,以争创农机自贸试验区为建设目标;产业功能拓展区,包括核心区以外的农机装备制造、科技研发创新、产业配套服务等拓展区;示范引领发展区,主要是开展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和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示范和引领,对粮食主产区未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绿色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进行探索。
加快企业转型 持续提升优势
企业是“中国北方农机城”的载体,重点企业是“中国北方农机城”的脊梁。近年来,四平市以建设国家新型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不断加大嫁接改造、技术研发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提升农机行业新优势。快速集聚形成了免耕播种和秸秆处理两大产业体系,逐步走出四平,走向全国,推动四平由装备制造业大市向强市迈进。
目前,四平市有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近20家,全市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有4家,年产值约20亿元。吉林康达农机、吉林东风机械、顺邦农机、龙业机械、隆发机械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主打产品的农机生产制造企业,逐渐在省内乃至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产业链。
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免耕指夹式精量施肥播种机、偏柱式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悬挂式免耕播种机、施肥机系列产品,是四平市农机产业龙头骨干和利税重点企业。
吉林省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主攻各种收割机,已成为国家级农机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取得联合收割机专利12项、省科技成果5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国设计红星奖。
四平市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现代化农机装备制造,其中9YJ-180秸秆自动捡拾饲料揉搓打捆机,实现了自动捡拾、粉碎、揉搓、压块、出捆,获得整机发明专利;秸秆粉碎揉搓出沫机拥有国际领先技术。
四平市龙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产品涵盖整地机、灭茬机、玉米脱粒机、青贮收割机、打捆机等多个品种,秸秆饲料打捆机(人工套袋)、大圆打捆机、小圆包打捆机年销量突破450台,实现年销售收入4800万元。
四平市隆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灭茬机、耕地机、玉米脱粒机、深松机、打捆机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吉林大学产学研基地,是吉林省农机研究院的紧密型合作单位。
落实规划的最好行动,是抓项目落地。2020年,四平市推动农机产业落地实体项目3个:康达二期年产5000台套免耕播种机项目顺利进行,2021年可形成年产1万台免耕播种机生产能力,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以上;艾斯克智能装备研发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搬迁安装设备,计划今年追加项目;吉林大元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项目落地四平,将形成年生产2000台免耕播种机生产能力。
此外,正与四平市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洽谈5000台打捆机项目征地和政策事宜;会同红开区与山东农机企业洽谈项目落地事宜。
释放科技力量 品质叫响品牌
万事俱备,东风正劲。在“中国北方农机城”的旗帜下,四平各家农机企业都铆足了劲儿研发核心技术,各类农机新产品竞相登场,可以比肩国际市场上的顶尖产品。2020年,全市4户农机产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7亿元,同比增加23.2%。
“2020年,我们公司卖出6000多台农机。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销量!美国的许多公司每年只能卖3000多台。”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铁成兴奋地说。
康达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是专业生产保护性耕作技术及黑土地保护配套机具的农机企业,现有职工230余人。杨铁成介绍说:“公司有一个30余人的研发团队,成员都是国内非常优秀的工程机械人才,有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工程师8人。我们将这个研发团队分成5个课题组,各有分工进行深度研发,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再适应国内实际,这样研制的产品出于蓝而胜于蓝。”
康达农机现有8个类型共43款产品,最出色的是免耕指夹式精量施肥播种机系列和免耕气吹式精量施肥播种机系列产品。二者皆可达到不清秸秆不整地,免耕播种,播种精准率高,能实现高产增收。目前,在农机市场上销售情况最好的,是免耕指夹式精量施肥播种机,这个系列诸多产品获得大奖,包括中国农机行业年度产品金奖、吉林省名牌产品、中国(齐齐哈尔)第十二届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农机畅销产品奖等。
免耕播种机精品频出,收割机也不甘示弱。吉林省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改制成立后,迁入四平红嘴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5亿元建起15万平方米的新厂区,科研办公楼就有8000平方米,大型联合收割机年产能达3000台以上。如今,东风公司已拥有3个系列、16种不同型号的收割机械产品,主要有E518型切流收割机、E518轴流收割机、4150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东风-2000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和60至90马力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
东风公司已在全国设有100多家经销商和代理商,产品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朝鲜、东南亚、非洲等地。
收割的问题解决了,遗落田里的秸秆怎么处理?四平市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交出了“高分答卷”。
“秸秆不是废物而是宝,它可以用作牲畜的口粮,产生的粪便实现过腹还田,含有土壤不可缺少的有机质。如果施到地里,对恢复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降解化肥残留,将起到重要作用。”顺邦公司的董事长魏德胜对此津津乐道。
还洁净与蓝天,返利益与农民。顺邦公司先后自主研发出牵引试秸秆饲料打捆机、固定式秸秆饲料打捆机、秸秆饲料收集机、膨化机等系列产品,将田间各种状态的玉米秸秆、高粱秸秆、麦秆、豆秆等,进行捡拾、粉碎、揉搓、除土、压包一次完成,自动称重、自动出包,除土干净、揉丝可调。打出的草捆单包重量约25公斤,直接作为牛羊饲草,为广大养殖户节约70%以上粗饲草成本,解决了规模化养殖的饲草问题,促进了养殖业发展。
其中,研制的“收集王”牌秸秆饲料打捆机,打破了国外高端打捆机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成为国内外独家首创产品,堪称中国农机打捆设备领域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荣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十四项实用新型专利。
释放科技力量,品质叫响品牌。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中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的诞生。
免耕播种机的研制,与一个新概念息息相关,这就是“秸秆全覆盖”。多年前,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和来自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几十位专家学者汇聚梨树,在高家村一块225亩的“破皮黄”地块上,进行“秸秆全覆盖”黑土地保护试验,验证了这项技术具有保墒、护土、抗倒伏的效果,并且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黑土层形成,还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因秸秆焚烧引发的环保问题,为东北地区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被誉为非“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的“梨树模式”。
让秸秆覆盖还田大面积推开去,免耕播种机必不可少,这是充分必要条件!
“进口的免耕播种机,动辄三五十万,太贵了!能不能搞一台中国的免耕播种机?”王贵满和几位专家一拍即合。随后,王贵满联合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张旭东,中科院长春地理与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时任梨树县农机推广站站长苗全,快马加鞭地行动起来。
国外的免耕机起步早、技术先进,他们就外出学习,攻“他山之玉”;为解决机器“水土不服”,他们就一遍遍研磨,反复试验;团队出现分歧时,他们就正视矛盾,用结果验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试错纠错”中,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
随即,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上线”生产免耕播种机,性能逐步达到国外先进标准,广受市场追捧,销售量逐年增加,被农民誉为“宝贝”。他们说,这玩意儿太好了,在覆盖秸秆的土地上,一次性地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全套作业,走一趟就完活!
免耕机的诞生,解放了大批农民。如今,每到春耕季,农民再也不用田间地头忙劳作了,而是大都开着小车,把种子化肥拉到田间地头交给农机手,摆摆手“拜拜了”,当起了“甩手掌柜”。
而免耕播种机一次性作业,不整理土地,不起垄,直接就能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至此,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梨树模式”成功实现配套。
凡此种种,让四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截止到2020年末,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其中机耕率96.2%、机播率92.6%、机收率82.4%;全市农机户超过4.1万户,农机从业人员达4.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