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红椒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与探索


来源/作者:江苏省淮安市农机推广站 司明宝 何政道 许飞鸣 冀春春   日期:2020-06-18【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淮安红椒”源自清浦,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先后获得“江苏省名牌农产品”、“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称号。由于“淮安红椒”产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特定生态区域,优良的气候生态环境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全面应用,使得淮安红椒种植已形成规模优势。但是,其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许多环节仍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造成种植成本上升,种植户的收入下降,种植积极性逐年降低。近几年,通过农业农机部门试验示范推广红椒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集成技术,在红椒的种植过程中已初步融入了耕整地、起垄覆膜、播种育苗、高效植保、肥水管理、生长调控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节本增效,加快了红椒生产的机械化和产业化进程,对提高淮安红椒的栽培技术及机械化技术水平、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着现实意义。

为建立淮安红椒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在规范化和精细化整地、精量化播种、标准化育苗、快速化移栽、科学化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淮安红椒特点的机械化生产规范,市农机推广站通过建设2个红椒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基地,开展试验示范。

一、技术路线

红椒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集成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起垄覆膜、机械化播种育苗、机械化高效植保、肥水一体化管理、生长过程调控等技术。具体技术路线是:净园→机械播种育苗→施基肥→旋耕整地→起垄覆膜→机械移栽→温光调控→肥水管理→二氧化碳气肥调控→机械高效植保→收获。

二、技术试验、创新与研究

项目整合了淮安红椒生产的耕整地、覆膜、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植保、环境调控等机械化环节,通过技术集成运用,切实提高淮安红椒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通过农艺规范标准研究、各环节配套机具研究和推广方式研究三者互相协调,进行技术集成、示范应用,最终构建淮安红椒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体系,以解放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人力投资、提高产品质量和淮安红椒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

1.播种时间 淮安红椒多以果实牛角形品种为宜,其耐寒性好、植株粗壮、节间短支撑力强。果实成熟后颜色鲜红、明亮,表面平整光滑,果肉厚、耐运输。淮安红椒主栽品种有好农11、红娇、洛椒188等,其生产以塑料大棚栽培为主,每年主要在6月~7月播种,11月至翌年3月采收,根据计划上市时间、茬口安排等情况可以调整播种时间,从6月中旬至7月下旬或9月底至10月下旬均可播种。

2.净园(塑料大棚内除杂) 在前茬红椒或其它蔬菜收获结束后,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杂草、地膜等其他杂物,清洗、消毒各种架材、农膜、农机具、工具等。

3.机械化育苗 进行机械化移栽前,需要采用有基质穴盘育苗技术育苗,穴盘一般采用72孔。淮安红椒以“春提早、秋延后”栽培为主,苗龄30天~35天,辣椒种子发芽适温25℃~30℃,低于15℃不易发芽。辣椒育苗播前应选种和浸种,种子的发芽率大于90%。浸种消毒后,用清水清洗至种皮表面无粘液,风干后播种。播种可采用半自动气吸式穴盘播种机或育苗流水线进行机械播种,保证一穴一粒。项目采用常州风雷半自动气吸式穴盘播种机,其播种速度大于200盘/小时,机械播种率在95%以上。

播种后出苗前温度25℃~30℃,出苗后降至22℃~28℃,苗床要保持土壤湿润,一般5天~6天出苗,出苗后注意防虫,苗触膜时,要及时撤去地膜,防止烧苗,同时晴天中午及时通风换气,以后逐渐增大通风时间进行炼苗。

壮苗标准:苗高10cm~12cm,叶片数5叶一心到6叶一心,茎粗0.4cm以上,无病虫害,子叶完整,叶大而厚,带大花蕾,根系发达。

4.撒施基肥   根据辣椒的生长需求,每亩施有机肥(腐熟农家肥)4000kg~5000kg,N、P、K含量45%的复合肥50kg~60kg,均匀撒施于大棚内。

5.机械化耕整地作业 移栽前7天~10天,用30马力以上大棚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进行深翻作业。项目采用黄海金马404D大棚王拖拉机配套1.5m旋耕机,具有动力大、底盘低、通过性强特点,工作效率为2.5亩/小时,作业宽度大于140cm,作业时用慢2挡作业2遍,作业深度不低于15cm,碎土率在90%以上,土壤细碎平整。若有的塑料大棚边坡度较大,大棚王旋耕不到边,可采用必圣士730柴油版微耕机对棚内左右边路进行作业。

6.起垄 旋耕平地作业后,地势较高的地块可采用平畦栽培,地势较低的可选用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或精整地机进行起垄作业。为便于塑料大棚内进行机械化作业,采用纵向起垄种植,代替传统的横向平畦种植。作业要求:垄顶宽70cm~80cm,垄高15cm~20cm,垄间距30cm~40cm,垄面平整(地表平整度≤5cm),垄行排列整齐。

7.覆膜 开沟起垄后,利用田园管理机进行机械化覆膜作业,一般覆盖黑色地膜以提高地温、封除杂草。使用前在田园管理机上安装好覆膜配件并装好要铺设的地膜。作业时,在调整好垄型后,将膜拉出一部分铺在垄上用土压住,放下压膜泡沫轮和覆土轮压住膜边,进行作业。

作业要求:膜宽1.2m,膜边覆土宽度5cm~10cm,覆土厚度3cm~5cm(起垄覆膜也可用起垄覆膜机一次性完成作业)。

8.机械移栽 定植时采用蔬菜移栽机进行机械化移栽,作业前,移栽机应进行株距、行距和定植深度的调整。根据辣椒的机械种植要求,株距一般调整为35cm~40cm,行距调整为50cm~60 cm,栽植深度3cm~5cm,苗高10cm~20cm,否则容易带苗。每亩定植辣椒2880棵~3288棵左右,作业效率1.5亩/小时~3亩/小时。定植后及时浇足底水,以利于活棵,2天~3天后补小水一次,结合补水检查有无死苗情况,发现死苗及时手工补栽。

9.温光调控 淮安清浦区及周边地区春秋两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偏大,为保证春冬两茬红椒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大棚多采用草帘或保温被进行保温,或在大棚内套用小拱棚覆盖草帘保温。日光温室大棚还可采用偏置式电动卷帘机卷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卷放时间短,增长光照时间,使用时根据不同生长时期合理调节温度。由于冬春季节,常伴有连续阴雨、下雪、雾霾天气,光照度低于植物生长需求,植物无法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温室中可采用植物补光灯进行人工补光,促进辣椒生长。植物最容易吸收红色和蓝色光线,良好的红光和蓝光对光合作用十分重要。实验证明:红光波长为610nm~648nm,蓝光波长为420nm~450nm,在二氧化碳浓度大于600ppm/kg时,能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

10.肥水管理 辣椒的生长离不开肥水,可在棚内安装铺设微喷滴灌设备进行机械化肥水管理,通常机械化育苗时多采用微喷灌,成苗移栽后多采用微滴灌,微喷滴灌设备一般包括水源、水泵、过滤器、肥料混合箱、肥料注入器、流量和压力调节器、田间管网系统和喷头等。微喷滴灌首部水泵可先用大于5.5kW,40m扬程16m3流量以上,棚内滴灌带840m左右,根据天气情况及辣椒生长需要,生育期每隔7天左右滴灌一次,土壤水分保持在50%左右,不干不浇,切忌大水漫灌。

11.二氧化碳气肥调控 CO2是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它直接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在相对封闭的蔬菜大棚里,因蔬菜光合作用常造成CO2缺乏,致使蔬菜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增施CO2气肥已成为蔬菜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蔬菜种植所需的CO2饱和浓度一般为1000ppm。早晨半小时后蔬菜大棚的CO2浓度能降到100ppm,大棚内的作物处于CO2饥饿状态,限制了光合作用,制约了生长发育,严重影响蔬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所以广大菜农纷纷采用二氧化碳气体的人工补充技术,来提高大棚内CO2的浓度。

项目采用淮安新特瑞大棚蔬菜助长器,操作方法:1)将降氨药粉倒入净化器瓶内,将瓶口与上盖连接,在排气管上接上直径7.5mm塑料软管,再按输气软管的长度,每1.2m~1.5m处扎2个直径1mm的小孔,把气管平行悬在大棚中。2)将10kg的冷水倒入反应罐,再倒入4kg的碳氨,盖上桶盖扣紧。3)将调温开关设定在55℃~60℃范围并用胶带将开关固定,通电后保温一小时,即完成二氧化碳的生产,之后再封闭大棚2小时,才可以通风换气。4)将反应罐中的氨水倒入塑料桶中备用,可与50倍的清水混合后作肥料使用。

12.机械高效植保 辣椒生长期间,为防止病虫害,用静电喷雾器、自走式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进行防治,可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减少农药投放量,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蔬菜品质。辣椒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前期做好预防,后期及时治疗,可防止病虫害严重发生。辣椒主要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病毒病、灰霉病、疮痂病、软腐病、枯萎病、青枯病、白绢病、白粉病等。

13.收获 辣椒移栽后130天左右成熟变红,即可采摘上市。收获期内,要根据气温变化及辣椒生产情况注意棚内保温和调整喷滴灌间隔期,及时给植株补充营养元素和水分。目前,还没有合适成熟的辣椒收获机械,主要是人工采摘。

三、技术效果

1.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

(1)建立了2个核心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面积不少于300亩 在清浦区黄码乡谢碾村建设一个310亩试验示范推广基地,淮阴区吴城镇三元村建设一个308亩试验示范推广基地,主要推广应用红椒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集成技术。

(2)引进红椒生产主要环节机械设备集成试验示范推广

机械化耕整地环节:引进必圣士730柴油版微耕机、黄海金马大棚王404D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华兴3WG-6起垄覆膜机各1台(套);提高棚内耕整地的机械化水平,必圣士微耕机耕整到棚内边缘,减少人工挖边的成本,棚内开阔地带用大棚王取代手扶拖拉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用起垄覆膜机可改变合作社原来的仅靠人工横向平畦铺膜、定植的传统种植模式,为机械纵向垄植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控制病虫草害,提高红椒产量和品质。

机械化育苗环节:引进常州风雷2BXP-500穴盘播种机1台(套),配套硬质穴盘一批;用机械化育秧流水作业取代传统的人工撒播育苗,便于规范化生产、管理,大幅减少播种育苗生产中劳动力成本,提高种苗生产质量。

机械化移栽环节:引进华兴2ZY-2蔬菜移栽机1台(套);每小时可作业2亩地左右,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解决二次移栽问题,能节本增效。

生长管理及调控环节:水肥管理系统建立喷灌3亩,主要用于育苗,滴灌设施2×100亩,在灌溉时利用水为载体同时进行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利用和管理,节水、节肥、节省大量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环境调控采用CO2助长器10台套,调节大棚内CO2的适宜浓度(增加CO2浓度约200PPM),大大提高辣椒光合作用的效率,叶色浓绿(约增加叶绿素1.41spad~6.35spad),外观品质好,辣椒个大、色泽鲜艳、果肉厚实,可提前上市1周左右;同时还可以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生产效益,1亩大棚一季投入碳氨、电等成本150元左右(不计算机器840元成本),可创造经济效益约1200元以上。

高效植保环节:配备筑水3WZ51自走式喷雾机2台套,其工作压力大、雾化程度好、农药利用率高,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辣椒品质。与传统的植保相比节约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

2.社会生态效益 红椒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整合了红椒生产主要环节的农机农艺技术,提高了土地、水肥等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红椒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红椒的品质和产量,增强了淮安红椒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提高水肥土地等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减轻了椒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红椒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二是提高了红椒的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由于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科学应用,病虫害的发生率显著减少,大幅提高了红椒的品质;三是改变了传统的红椒生产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污染,改善了环境,同时大幅减少用水量,机械化深耕对打破犁底层,改善耕作层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问题与建议

1.存在问题 除少数合作社、承包户外,每家每户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影响机械化作业效果和作业效率,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辣椒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此外,受传统辣椒种植模式的影响,部分椒农对机械化生产技术还不能完全接受,部分机具补贴力度不大等因素,也影响了辣椒乃至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2.建议 对各农机生产企业而言,主要是提高其产品可靠性、适用性,为辣椒乃至蔬菜机械化生产提供更优秀的设备支持。如大棚王配套的旋耕机出现过齿轮箱轴承断裂漏油;风雷播种机覆土基质含水率略高时会堵塞或覆土不均匀;华兴2行移栽机作业中对土壤要求很高,沙壤土效果较好,但粘性土壤效果就不如人意,栽插秧苗姿势不太好,镇压轮会压秧苗,栽插后还需人工覆土盖根。同时,农机企业还要做好售后培训服务工作,让农民敢用、肯用、会用。

对蔬菜生产合作社而言,要做好机具清洁保管存放,2015年冬天零下十几度时,由于机具疏于保管出现大棚王发动机水堵冻掉4个、刹车油管冻裂漏油、喷灌设施管道冻裂等问题。技术人员还要多参加培训,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才能真正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对农机管理部门而言,应鼓励种植户成立更多的蔬菜种植合作社及农机合作社,重点扶持对辣椒生产进行机械化作业服务的合作社,并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以改变一家一户的传统作业模式,方便辣椒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同时,要多组织关于辣椒等蔬菜机械化技术培训、现场会、观摩会,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把辣椒机械化技术真正推广到种植户的心里去。


添加人:朗月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