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2006年开展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以来,经过10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改进、推广完善,已基本形成了技术可行、模式适用、机具配套、效果明显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截至2015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全省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已超过了700万亩,约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2%。为全面推进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黑土地保护、秸秆焚烧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吉林省政府自2015年起,在全省启动实施以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补贴工作, 2015年投入7000万元,在全省26个市县启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补贴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
一、玉米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
1.调查范围及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全省全部9个市(州)的45个粮食生产县(市、区),其中8个市(州)的34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其中,长春、四平、松原、白城4个玉米主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面积占到全省80%以上。调查显示,2015年全省共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近48万公顷,比2014年增加8万公顷,预计2016年全省实施面积有望达到53万公顷;全省全口径可用于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的播种机已超2万台,深松机2.05万余台,玉米收获机(可秸秆还田)已超3万台,各类施药机械近2万台,其中关键机具——牵引式重型玉米专用免耕播种机近0.7万台,专用深松机具1.2万余台。另据调查显示,全省适于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玉米种植面积约为300万公顷,占全省玉米常年播种面积的76%,可见吉林省发展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潜力巨大。
2.主要技术模式与应用效果
(1)主要技术模式情况 吉林省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主要以秸秆覆盖形式来划分,主要分为秸秆覆盖还田和高留茬固土两种技术模式,两者占比量约为5∶1。在每种技术模式中又可划分为:平作宽窄行、等行距,垄作宽窄行、等行距等不同种植形式。调查显示,在秸秆覆盖还田或高留茬固土两种技术模式中,采用宽窄行种植形式的居多,等行距种植的占比较小,反映出宽窄行玉米种植形式在利于免耕播种和提高产量方面优势明显。在2015年实施的近48万公顷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中,秸秆还田全覆盖形式的占24.5公顷,高留茬形式只有4.9万公顷;如果按种植形式划分,则宽窄行模式为31.1万公顷,占总实施面积的66%,等行距模式的为10.1万公顷,占总实施面积的23%,其余的为沟垄互作或其它栽培形式。
(2)技术应用效果情况 吉林省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高标准、严规范、保质量、重实效为推进原则,即以出苗后地表秸秆覆盖率不低于30%、或留茬高度平均不低于40厘米为认定标准,因此在保护性耕作统计面积上虽增幅不快,但在实施效果方面却非常明显,故而根基扎实,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和真心欢迎。
①玉米长势情况调查。2015年吉林省春播期间经历了前期高温略旱,中期连续低温多雨和大风侵袭等极端气象条件,给玉米播种、发芽、出苗和生长带来了极大影响和危害。然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的地块,出苗率高达90%以上;个别地块达到了98%;相邻传统种植方式地块,一般只有70%~80%,个别地块甚至不足50%或不得不毁种补种。相比之下,保护性耕作在2015年极端气象年份却表现出了三个突出的优势:一是出苗率高。保护性耕作地块较传统耕作法高出10个~30个百分点, 洮南市永茂乡出苗率高达98%,长春市九台区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二是苗齐、苗壮,长势旺盛。东辽县调查显示,所有保护性耕作地块均未毁种补种,且长势旺盛,而传统种植出苗晚且缺苗断条严重,毁种补种率达30%;三是防风抗旱作用明显。5月31日吉林省局地遭受了强风袭击,梨树、双辽等县贫瘠沙土地,传统种法“风剥”严重,不得不毁种补种;而保护性耕作留茬固土、秸秆覆盖地表,不但不存在补种毁种问题,而且出苗率都在八、九成以上,可谓泾渭分明,效果十分明显。此外,在玉米抽雄期连续40余天滴雨未降的极端伏旱情况下,各地普遍反映,因保护性耕作地块蓄水保水效果极其明显,故产量未受到大的影响或公顷少减产近万斤。
②玉米增产情况调查。尽管2015年吉林省受到了春季低温多雨、伏季严重干旱的极端不利气象影响,但保护性耕作地块较传统耕作地块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调查显示,梨树县增产10%,东辽县增产5.3%。另于9月24日对农安县开安镇石场村8社、九台市龙嘉镇二道村2社实地理论测产显示,两地实际增产分别达到了5925.5kg/公顷和2337.4kg/公顷。
③作业费用调查。据27个县(市、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作业费用调查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较传统耕作技术平均节省费用1380元/公顷。
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保护性耕作省去了传统耕作中春耕整地6次~12次进地作业,秋季也不用拉秸秆、倒地,省钱、省工、少挨累,因此大幅度减少了作业费用和玉米生产成本,当地农民说,保护性耕作技术省钱、省工、省心、更不减产,因此我们才乐于接受这种“懒汉种地法”。
二、保护性耕作关键作业机具调查
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专用深松机、大中型打药机、具有秸秆还田功能的玉米收获机,是吉林省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备作业机具。调查结果显示,榆树、双辽两市(县)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已超千台,发展较快,但山区半山区县份保有量仍然较少,各地发展不平衡;可实现秸秆还田作业的玉米收获机各地保有量均较充足,发展较快;专用深松机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和接受,正快速增长;大中型打药施药机械总量充足,区域间不平衡。
三、问题与思考
1.机具方面
(1)保护性耕作主要使用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专用深松机、大中型打药机、大型玉米收获机及大型动力机械等,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具总量、特别是局域机具总量的快速增加,作业收费已开始呈明显降低的趋势。机主收入的减少,延长了机具投入的回收期,因此需要从生态环保、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的专项补贴扶持政策。
(2)目前,吉林省市场有近20余个品牌的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均以“吉林康达”牌为“蓝本”仿制、参照,质量性能参差不齐,遇有秸秆覆盖通过性差,播种质量不佳,缺苗断条突出,严重干扰了农民的认知。同时“吉林康达”牌牵引式免耕播种机虽普遍反映很好,但机具价格较高,也成为专用核心机具增长的“障碍”。另外,农民手中在用的精量播种机虽在无秸秆、根茬覆盖条件下可实现免耕播种作业,但效果远不如纯免耕播种机,因此,亟需加大性能质量优异的专用纯免耕播种机的推广扶持力度,以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
(3)深松作业所需120以上大马力拖拉机数量不足,不但造成深松成本增加,而且深松效率、效果也“大打折扣”。
(4)大中型高性能打药机械总量满足,但区域间严重失衡。保护性耕作地表秸秆覆盖,普通打药机难以理想解决病、虫、草害等问题,急需增加如风幕、高架、大中型喷杆等质量性能优异的植保机械。建议应设立专项更新补贴,鼓励农民使用大中型、高性能、高效植保机械。
2.秸秆留存方面 由于玉米主产区特别是黑土区秸秆产量过大,而捡拾打包等综合利用受到机具购置、成本效益和收购价格等因素制约,难以快速普及,不是可持续的长久之计;加之各地加大了秸秆禁烧的力度,因此建议相关地区可在秋季玉米收获后,采取条带旋耕的方式灭除过量的覆盖秸秆,以利于春季免耕播种作业,同时也可有效解决捡拾苞米者焚烧秸秆现象发生。
3.人员素质方面 就全省来看,凡基层技术推广或农机管理部门人员技术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工作务实细致、主要领导重视的县份,保护性耕作技术均发展较快、较好;而农机人员技术不过硬,领导重视不够或缺乏务实细致工作精神的县份就发展缓慢,或被动发展。因此,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技能、经验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4.投入方面 按照现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省财政不单独列支到县级某单位的业务工作经费,因此,各地普遍存在无技术推广工作经费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培训与推广普及工作。同时,因现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监管严格,实际支出很难与预算支出科目相吻合。因此,一些县份担心资金使用出现问题致使申请资金积极性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程。从黑土地保护和秸秆焚烧治理、生态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角度,设立专项推广资金,可谓一种理想选择方案。
5.监管核实方面 由于吉林省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定标准高,春季动土作业、秸秆覆盖率小于30%等均被视为不合格面积,特别是2015年开始实施的免耕播种作业补贴拉动政策,在质量认定方面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各地在监管核实方面也存在担忧追责的畏难思想。对此,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免耕播种秸秆覆盖率和机械深松的远程电子监测技术,以期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