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农机院士专家工作站初见成效


来源/作者:湖北省荆门市农机推广站  孙 锐    日期:2018-12-05【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14年4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与湖北省荆门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成功共建荆门市农机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工作站挂牌以来,切实加强工作站平台建设,着重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助农增收突破口,组建技术专班,强化人才培训,大力开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建立完善运行机制。通过近两年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基础建设

  1.工作条件 荆门市农机院士专家工作站与荆门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合署办公,现有办公室6间,总面积200多平方米。购置农哈哈2BYSF—4棉花播种机1台,在院士专家建议下购置4MZ-3型大型采棉机1台,拥有试验示范基地100亩,基地办公室挂靠在屈家岭鑫鹏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站配备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投影仪、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各项制度上墙,工作站硬件设施得到完善。

  为卓有成效地推进农机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开展,市农机站筹措资金进行了工作站软件硬件设施建设和基地建设。工作站财务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市农机站成立了院士工作站领导协调小组和日常管理小组,专人负责院士及其团队成员的接待和后勤保障服务。

  2.制度建设 制定了《工作站管理办法》《工作站绩效目标考核制度》《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同时编制了《工作站工作指南》及《荆门市农机化科技创新与工作计划》,为工作站的工作指明了总方向。

  3.团队建设 院士及其团队由陈学庚院士及其团队专家共7人组成。院士及其团队在站工作时间58天次,其中院士来荆3次共9天,团队专家来荆5次共49天次。同时市农机站配套团队成员共17人,分为项目组、协调组、基地管理组。

  二、主要工作

  1.战略决策咨询 建站以来,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陈学庚院士及其专家团队为市站农机化推广工作和荆门市农机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战略咨询,并对工作站承担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制定了可行性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导方案。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对市站制定的《荆门市百亩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并书面反馈意见;2014年11月10日,陈学庚、喻树迅两位院士同时来荆出席荆门市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座谈会,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2015年11月3日,陈学庚院士来荆在沙洋县马良镇北港村出席市机采棉现场会,了解试种品种与采收机械的适合度,提出了指导意见。

  2.创新人才培养 《荆门市农机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培养制度》提出每年至少举行3次以上农机技术操作与维修培训,培训人数不少于1000人的目标。建站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农业农机技术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种田大户、农民等2600余人次。2014年4月,陈学庚院士为各县市区农机局、农机监理和推广负责人、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大户、种植大户等300余人就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进行授课;5月市站分别在沙洋县马良镇、屈家岭管理区开展3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着重讲述棉花机械直播技术要点及优势、病虫害识别及防治,共培训棉农300余人;8月院士专家组成员一行3人来荆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并针对有关问题召开专题培训会议,传授棉花机械播种及田间化控化调的技术;11月陈学庚、喻树迅院士同时来荆出席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座谈会,并深入基地查看机采棉效果,针对基地棉花脱叶催熟技术向项目组成员进行现场培训;2015年6月,院士专家温浩军一行3人来荆指导棉花机械直播,并召开技术培训交流会,培训农业农机技术人员及棉农近百名;同时市站在东宝区子陵镇四坪村组织召开全市水稻基质育秧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观摩会,各县市区及周边宜昌、荆州等市的农机同行等400余人参会;11月陈学庚院士来荆出席荆门市机采棉现场会,对参加活动的农业农机技术人员及棉农进行了技术指导;12月市站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在掇刀区、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开办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水稻钵苗摆栽、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近500人。

  3.科技项目创新 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开展的“荆门市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2014年11月5日在京山县永隆镇召开了全市机采棉现场会,通过现场测试,机采棉每小时可采摘6亩,是人工采摘的90倍,亩省人工6个,省本300元。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周边棉农积极性较高。2015年至2016年,借助院士及其团队智力,在屈家岭、沙洋、京山三个县市区开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二是依托院士工作站承担的“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2014年市站承担的“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节本增收效果明显,项目区马铃薯种植效益比水稻、油菜、小麦高,平均亩产2000kg,纯收入可达1200元。一亩田每年可种植两季马铃薯、一季甜玉米,仅两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就比传统“稻—油”、“稻—麦”种植模式增加纯收入近2000元。三是依托院士工作站承担的“水稻基质育秧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2015年6月,市站在东宝区子陵镇四坪村开展水稻基质育秧钵苗机插试验示范,分别采用营养土、基质育秧,采用摆秧和机插两种方式插秧,9月底试验收获测产得出钵苗插秧亩产673kg,同比机插秧亩平增产32kg,钵苗机械摆插秧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三、意见和建议 

  荆门市农机院士专家工作站是湖北省首家农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至今近两年时间,在探索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是与院士专家团队联合培养技术队伍方面有待加强,工作站设备物资等试验条件有待优化,试验示范推广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工作站良性运行机制 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设置建站标准,防止盲目追求建站数量,力求工作站布局合理,稳步推进;工作站日常管理工作由市科协牵头负责,市人才办、科技、财政、发改、经信、宣传等部门通力合作,为工作站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与院士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联系与沟通,实时掌握与追踪科技动态,组织开展院士专家与事业单位、企业对接联谊活动,做好项目对接工作。

  2.建立工作站建设投融资平台 一是建站单位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建站单位作为工作站的受益主体,应积极主动的投入资金推进工作站工作开展。二是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激励和经费扶持力度,在产业、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制定和落实扶持工作站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工作站承担的科研课题、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在科研经费、人才经费等安排上重点倾斜。三是鼓励院士专家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工作站的工作中。四是吸引社会资金,如吸引投资公司的注资,或者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为建站单位融资等。

  3.建立工作站智力“资源库” 要积极主动地“挖掘”院士专家及其团队背后的大院名所、重点实验室、重大专项中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使工作站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聚宝盆”;要紧密联系院士团队专家,实现创新团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院士团队专家的人脉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寻求与科研院所、农机企业、加工企业及生产合作社的广泛协作,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的转化。

  

添加人:中国农机推广网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