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市破解中药材机械化发展的“短板”


来源/作者:甘肃省张掖市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  汪振荣日期:2018-12-05【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张掖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中草药生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该市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但目前中药材生产环节机械化发展还不平衡:种植前的耕地、整地、施肥、灌溉、植保已采用通用的机械解决,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甘草、黄芪、板蓝根等根茎类中药材,以特制的加高犁柱单幅犁和药材挖掘机收获;枸杞、沙棘等果实类中药材主要以人工采摘收获。由于中药材的质量要求严格,对收获作业环节要求也很高,因此作业费用很高。播种和移栽环节还没有机械,绝大多数都要靠人工完成,只是个别使用手推式点播机,机械化程度相当低。为此,解决中药材播种、育苗移栽、收获环节机械化是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当务之急。

  目前,中药材播种和中耕使用的大部分机具是通用机械,虽适宜部分药材的播种,但对一些籽粒直径较小、籽实外带颖壳且要求播种深度较浅的中药材的播种尚未解决。因此,引进高精量中药材播种机和药苗繁育移栽技术,是解决制约中药材机械化发展的“瓶颈”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中药材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1.未形成规模生产,制约机械化发展 目前,甘肃省虽然形成了一批优质党参(纹党)、黄芪(红芪)、柴胡、板蓝根、大黄、枸杞、黄芪等标准化生产基地,但面积与所种植中药材总面积相比很少,大面积的中药材主要依靠散户种植,未能实现“中药材加工企业+农户/合作社/协会等种植机构+中药材生产基地”的生产模式,中药材生产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制约了中药材机械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2.农机农艺融合难,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甘肃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和经营规模差异较大,中药材种子特性、作物行距、株型大小、成熟时间集中度等各不相同,造成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另外省内尚未建立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同时农机部门没有考虑农艺复杂多样的要求,农机农艺工作脱节,导致中药材机械作业的适应性较差。

  3.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 全省中药材生产企业为数不多,其中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差,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持,尤其是一些小型产品,普遍技术含量低,生产加工工艺简单,即使少数企业在某些环节或功能上有所创新,也极易被仿制;个别企业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众多机型在工艺和结构上大同小异,机型不完善,适应性和可靠性差。部分企业生产的中药材生产机械“无铭牌型号、无使用说明书、无三证(《农机推广许可证》、合格证、三包凭证)”。

  4.中药材机械化水平低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中药材优势集中区域酒泉、张掖地区中药材机械水平较高,而定西、陇南、甘南等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二是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失调。播种和移栽环节目前还没有性能高、适应性强的专用播种机械进行种植,多采用人机结合的半机械化方式进行播种,耕作和收获机械已经比较成熟,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河西地区大面积的地块基本都能达到机械化耕作和收获。三是机械装备数量少、结构不合理、动力配套比低。中药材机械装备数量少且严重缺乏与中小型拖拉机配套的机具,陇南、定西、天水等地区拖拉机主要集中在25~45马力段,现有收获机型配套动力大,区域适应性差,动力配套比低。

  5.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困难多 一是资金短缺,设备水平较低。场库棚用地没有纳入建设规划,规模普遍比较小、基础设施差、装备水平低,竞争实力总体上较弱。二是发展活力较弱。规范化程度低、制度不够健全、效益不够明显,缺乏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是带动能力较弱。合作社成员数量少、装备数量少、服务农户少、作业面积小、服务领域和范围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辐射带动能力差、影响力不强。四是实践经验强,理论总结弱。中药材合作社在实际操作中摸索经验,积累了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但不能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

  6.中药材价格波动大,影响机械化发展 近三年大多数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党参、当归、黄芪、柴胡等大宗品种价格大幅下跌,党参、当归从40元/kg~50元/kg跌至10元/kg~20元/kg,黄芪由20多元/kg跌至10多元/kg,价格接连下跌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种植积极性,药材到了收获时节药农不收,农民收入减少,药材经销组织囤积量大,损失严重,购买中药材机械的用户锐减,机具销量下降,生产企业利润下滑。

  二、发展中药材产业机械化的对策措施

  1.科学制定中药材机械化发展规划 根据《甘肃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五年行动计划》《甘肃“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甘肃省农牧厅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发展的意见》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中药材产业发展形势的认识,立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和经济地理条件,科学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用好用足国家和省里各项优惠政策,加快突破机械化发展薄弱环节,提高中药材产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持续规范发展。

  2.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鼓励扶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药材企业流转土地,扩大面积,增加规模,分品种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规范化生产(GAP)基地;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投放,通过抵押、贴息贷款、中药材保险等方式解决农户的资金困难;将中药材机具纳入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通过购机补贴减轻购机户的压力,促进农户购买中药材机具的积极性。

  3.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标准化生产 各级农机、农艺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农艺部门规范种子种苗繁育、促进集中连片种植、引导农民统一种植模式,进行规范科学种植;农机部门有针对性地引进、推广、研制适宜本地区主产品种的中药材机械。农机农艺部门联手研究出中药材机械化种植、植保、收获等重点环节的技术路线,制定和完善区域性种植模式和作业规范,促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改变农机农艺脱节状况。

  4.多部门联动,全面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是产、学、研、推多部门联动,根据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特点和要求,重点研发科技含量高、推广前景广阔、适应性强的中药材生产薄弱环节机械;二是引进先进机械,引导中药材生产企业对现有机具性能进行改进,以更好的适应甘肃省省情;三是优化中药材机械装备结构,加大中小型收获机和种植机械的开发研制;四是相关农机部门加强对生产企业引导,规范产品编号铭牌,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

  5.做好示范引导、发挥带动效应 树立一批“公司正规化、自我发展能力强”的中药材龙头企业、“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中药材农机合作社、“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等作为示范典型,组织生产企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和种植户参观交流学习,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在中药材主产区定西、张掖等地区,建立中药材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基地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6.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扶持农机户发展成为农机专业户,引导农机户和农户采取带机具、土地、资金、技术入社等多种方式创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开展农机作业服务项目,成为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针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机具场库紧缺的问题,建议对中药材机具库棚建设予以补助。

  7.加强科技培训和人才培养 一是依托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力量和地方中药材技术人才,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组织各企业、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及农机推广部门技术人员到较好的生产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交流好的做法和经验;二是政企联动,积极引导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加强对购机户的安全操作和技术培训;三是农机部门通过培训班或召开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先进的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技术和农艺技术。

   

添加人:中国农机推广网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