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的梨树实践


来源/作者: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王贵满  日期:2020-03-20【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吉林省梨树县地处东北黑土地核心区,耕地面积396万亩,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突破50亿斤,是闻名全国的产粮大县。长期的精耕细作,机械频繁进地,秸秆离田或直接焚烧,黑土地持续风蚀水蚀,导致耕层普遍不足20厘米,化肥施用量连年增加,土壤变瘦变硬,土壤蚯蚓难觅。原本是“守着黑土不愁粮”,却遭遇“黑土之殇”。面对黑土地保护问题,梨树县探索创新耕作模式,逐步走出一条保护性耕作的康庄大道。

  “懒汉种地”种出好地


  不整地、不灭茬、不打垄,地里铺满玉米秸秆,表面看就像撂荒地,这种“懒汉种地”的模式当初在梨树县让很多“老把式”不能接受,农民压根儿不相信这样能把地种好。这是200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刚来梨树县高家村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推广时遇到的场景。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专家们的帮助下,看到了保护性耕作的潜力,开始探索应用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从最早200多亩的秸秆覆盖试验田起步,带动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尝试“懒汉种田”。卢伟是梨树县八里庙村的一名合作社理事长,从慢慢接受“懒汉种田”,到最后成为保护性耕作的“铁杆粉丝”,是因为他算清楚了这当中的经济账:“与传统垄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是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覆盖地表,春季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环节从7个减少到3个,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每公顷增收1500元。2015年梨树县严重干旱,别人的耕地大幅减产,我种的地每公顷产量还比常规种植方法提高了5%。”


  “梨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0多年以来,梨树县联合科研单位,坚持不懈地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探索攻关与试验示范,把一项最初不被人看好的“懒汉种田”,变成了秸秆覆盖机械化免耕技术模式,县里称它为“梨树模式”,为黑土地保护找到了一条可靠路径。具体来说主要是宽窄行秸秆全覆盖还田、均匀行秸秆全覆盖还田、秸秆旋耕全量还田等三种模式,实现了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减少侵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为保护耕地、实现稳产丰产提供保障,在黑土地保护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梨树县在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通过建立县、乡、村、社四级网络开展保护性技术的推广,使各级推广人员切实发挥出重要支撑作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同志说:“梨树县的保护性耕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经验是借助专家力量探索优化接地气的技术模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让种粮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共同参与,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再自发去带动推广,扩大规模经营。”梨树县通过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与国内外专家互动、召开农民研讨会、网上科技大讲堂等,让农民积极参与,不断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难题,使保护性耕作之路行稳致远。

  

  启示


  目前,梨树县秸秆全覆盖耕作推广面积达200万亩,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七成以上。梨树县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成功,给了我们四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是政府重视,持续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县财政平均每年整合资金2000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等黑土地保护相关的科技研发、人才培训和推广应用。制定出台《梨树县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补贴方案》等文件,通过政策推动引导农民。二是找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实现节本增效与生态保护双赢。实施保护性耕作政府看重的是黑土地保护的生态效果,农户要的是经济效益,梨树县在推广过程中,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三是注重发挥规模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梨树县通过示范引领,鼓励支持村干部、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发展规模化经营,从刚开始一个村几户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发展到全县农机大户320户,保护性耕作面积实现快速增长。四是机具质量是技术推广的关键。县里先后与14家高校、科研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努力研发改进适合本地应用的免耕播种机,推进技术模式的完善。从2008年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在梨树应用,现已经过五轮改进,机具性能已经过关。

  保护性耕作这项“绿色革命”技术,已经得到了梨树越来越多农户的青睐,逐渐成为主流耕作技术,展现出光明的推广前景,必将书写梨树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添加人:朗月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