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向希荣,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头墩村一位普通农民。
不向命运低头
1971年,向希荣出生于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马坊村一个贫寒的农家,小时候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仅上了两年初中,便回家务农帮助父兄干活劳动。成年后由于三个哥哥结婚成家娶媳妇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在向希荣30岁的时候,他入赘肃州区泉湖镇头墩村张家当起了上门女婿。难道祖辈、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还要在自己身上延续?不甘受穷的向希荣开始在外奔波闯天下,但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失败后,他又回到了村里。有一年他家收割玉米时,因为找不到收割机而犯难,他萌生了购买玉米收割机的念头。经过与妻子张玉玲商量,2006年向希荣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收割机,当年获利1.6万元。尝到甜头后,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他又购置了2台玉米收割机,2台小麦收割机,6台旋耕耙、旋耕机、平地机。农闲时这些农业机械摆放在院子里,他家俨然变成了一个小型农机展销现场。
重感情有情义
2013年,向希荣联合同村同组的6户农民,在酒泉市工商局肃州分局注册成立了肃州区同辉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和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些年,我买了大中型农机具,夏秋两季忙上两三个月,闲时跑生意,一年能赚10多万元。”这是向希荣向笔者说的话。向希荣在说起自己借“机”生“财”的宝典时,黝黑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当笔者问及长年奔波忙碌是否辛苦时,向希荣说:“现在干啥活儿不辛苦,主要看值不值。帮人收麦、给人犁地,不能暴富,但却能脱贫致富。再加上近年来土地流转已成大趋势,农户乐意将土地包给我们合作社来收割、耕作,既提升了效率,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每年夏秋时,附近乡镇的村民都有出高价请向希荣去收小麦、玉米,但当得知本村还有麦子或玉米没有及时收割后,他都婉言谢绝了高价邀请。为此,他一天至少损失几千元呢!可他常说:“与乡亲们的感情要比几千元珍贵的多,这样做值!”在收获时,无论村里谁打个招呼,向希荣都会及时去给人家割麦子、收玉米犁地,不管有钱还是没钱,先把活儿干了再说。他说,“都是农民,都不容易。这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机购置补贴让咱农机手省了不少买机器的钱,有关部门开通农机加油绿色通道,让咱既省了时间,还提高了效率。作为农机手,咱也要尽可能回报乡亲们……”
有思想有梦想
2014年,肃州区同辉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全市之先河,向希荣投资88万元购置了一台220马力约翰迪尔2204拖拉机。之后他又购置了一台28万元的雷肯EuropaL5液压翻转犁,工作幅宽达到3m,生产效率每小时28亩,2015年完成机械化深翻作业5200亩。这一年,同辉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十里八乡的农民群众提供机械化耕整、播种、收割、秸秆捡拾打捆等全程社会化服务,社员单机收入达到4万元,合作社建成了建筑面积达300m2的停机库,并且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在谈到以后的发展时,向希荣务实而又充满憧憬。他说,现在肃州区是国家级的制种玉米生产基地,制种玉米是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红蜘蛛的防治令人头疼,合作社准备在未来购置无人驾驶植保飞机,开展制种玉米红蜘蛛联防联治,为父老乡亲解决制种生产中最现实、最烫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