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猪卖掉换钱,母猪留着下崽儿,猪圈装不下了就再盖一趟,没钱就卖猪,有钱全买饲料。”东辽县华宇家庭农场主、被乡亲们称为于大丫的于华发展养殖业自有一套模式。
从2001年于华在娘家抱回一头小母猪饲养开始,到如今发展成为养殖区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牲畜活动场地4380平方米,经济林、中草药、耕地总面积220亩而享誉当地的大型家庭农场,于华最大的感触是:发展离不开学习。农民创业不仅要卖力气,更要动脑子。
曾经围着猪圈转,摇身一变当“老师”
从前因为不会劁猪,于华没少被人家“敲竹杠”。因为不懂行情,于华也没少被“自己人”赚差价,就连已经种了4年、本该结果的沙棘果树也是只开花不结果。对于吃亏这件事,于华认识到:谁有也不如自己有,谁会也不如自己会。因此,她坚定了学习的信念。
2014年,于华参加了东辽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因为她勤奋好学,表现突出,被推荐到省里继续参加培训。正是因为那次培训,让于华在参加外省考察学习期间,学到了“牛粪蚯蚓过腹转化”的生态循环新理念。当时,于华并没有实地看到蚯蚓养殖,但她却把这一新理念记在了心里,回家后,她多处打听养蚯蚓的知识,还买来中央农广校制作的4盘光碟,看了一遍又一遍。没有人手把手教,她就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买了150斤蚯蚓苗边学边养。啥事就怕认真,天天琢磨事儿的于华不仅解决了蚯蚓越冬、起苗等一系列问题,还因为学习,让她后来尝到了养蚯蚓带来的甜头。
只有小学文化的于华求新知、学技术,不等不靠,只要听说哪里有学习培训,她脑袋削个尖儿地往前上。过去围着猪圈、牛圈转的于华,做梦都没想过,她能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身份赴法国参观学习。那次出国学习让她大开眼界,特别是花园式养牛场带给她的震撼,使她的脑海里也浮现出了自家花园式农场的图景。
不管到哪个班学习,于华都和老师、同学打得火热,都被评为优秀学员。2019年,她还被评为全省为数不多的“高级农技师”。
自己学会了,她还把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手把手传授给老乡,实现共同致富。凌云乡柳叶村二组68岁的黄金山家里养了5头牛,因为牛粪处理不了的问题找到了于华。于华指导他养蚯蚓,如今蚯蚓土里钻,牛粪不够了,黄金山乐得合不拢嘴,正盘算着要用蚯蚓养鸡养鱼呢!
于华说:“学习让我长心眼、长知识、长本领,眼界变宽了,脑子更活了,心胸也更开阔了,自己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养猪养牛“推着干”,发展速度也不慢
于华从一头小母猪养起,发展到两年后的20多头,再到2014年时的近百头猪。身边的朋友都劝她加大投入,可以利用银行的力量快速做大自己的产业,多家银行也主动上门,愿意提供金融服务,但于华认为,自己不依靠贷款,虽然减慢了发展速度,但花着自己的钱,感觉心里更踏实,特别是面对市场风险,能够更好地把控,把损失降到最低。于是,她坚守“没钱就卖猪,有钱全买饲料”的自我发展模式,滚动发展,量力而行。
这些年,她只贷过一次款,尽管也遇到了几次“低谷”,但于华没闪腰、没岔气,都顺利地挺了过来。经过无数次的扩张,目前,农场的猪场、牛场均以自繁自养自育的模式发展,年出栏商品猪1600头;年产小牛犊90头左右;蚯蚓场年生产蚯蚓32000斤左右;笨鸡场每年养母鸡1800多只,笨公鸡2000只,年产蚯蚓鸡蛋27万枚左右。
除了养猪养牛,于华对养蚯蚓也很上瘾。随着牛场、猪场的规模扩增,粪污处理成为于华头疼的难题。眼看着无处堆放,牛粪成灾,特别是下雨天,河沟里流出来的粪水臭气熏天,有的邻居毫不客气地对于华说:“俺家苍蝇腿都是你家牛粪味儿!”于华听了,心里比谁都着急。
就在这时,到外省的参观学习,让于华看到了南方家庭农场通过养蚯蚓形成的循环农业模式。这样一来,粪污处理问题解决了,农场的环保问题改善了。更让于华想不到的是,小蚯蚓还有大市场!
蚯蚓吃牛粪后转化过的粪便无臭味、有机质含量丰富,是最好的生物有机肥,可以种植水果、蔬菜,种出来的葡萄上色快、糖度高、口感好,蔬菜菜味浓,不生虫子,不用化肥和农药。经过蚯蚓转化的猪、牛、鸡粪便和发酵的秸秆,最终作为肥料重新回馈大地,改良土壤,增加作物产量。
通过技术的不断摸索和成熟,于华利用循环农业的理念,以及引入蚯蚓养殖这一重要载体,彻底解决了困扰现代养殖体系中畜禽粪便带来的卫生环保问题。随着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农场从原来的单一养猪转变为猪、牛、鸡、蚯蚓等多元化养殖体系,大幅度增加收入及利润的同时降低了经营风险。
2017年随着蚯蚓养殖的成熟和市场拓展,于华正式上马蚯蚓养殖项目和林下鸡养殖,一方面面向市场出售蚯蚓苗;另一方面用蚯蚓干配制鸡饲料,生产有机鸡蛋。蚯蚓鸡蛋胆固醇低,具有抗衰老和舒缓眼睛疲劳的作用。于华的农场现已拥有“于大丫”牌蚯蚓鸡蛋注册商标,小鸡蛋正在一步步闯入高端市场。
高峰低谷不去想,闭着眼睛只管养
2018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价格大跳水,于华家的500多头猪都被困在猪圈里。卖了,就是赔钱;养着,一天3000多块钱的饲料着实让她吃不消。到底该咋办,全家人犯了愁。
家里人埋怨于华把家里的苞米不卖钱都喂猪了,于华的丈夫更是一来气,撂下农场里的活儿不干了。农场的活儿,本来就靠夫妻俩打理,丈夫来气撂挑子,活儿全由于华一个人干。她憋着一鼓劲儿,每天早早起来给猪舍清粪,一天下来,她光用铁锹拌粉料就是2000多斤。日子难熬,但于华挺过来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她闭门谢客,断绝一切外界接触,做好农场防疫措施,保证自己家的猪不生病。转过年,猪肉市场行情雨过天晴,猪肉价格飙涨到了10块钱一斤。挣钱了,全家人都乐了,于华也长长舒了一口气。
搞养殖,既要依靠技术,更要摆正心态。面对起伏不定的市场波动,猪肉价格高、好卖时,于华没得意;而猪肉价格低、没行情时,于华就自己琢磨各种节约成本的办法,做好防疫准备,增强对市场的抗风险、抗击打能力,不求多挣,但求少赔,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于华说:“我现在遇到啥事也不上火,因为市场的波动不受我的控制,而我只需把心态放平了,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