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农历五月十九,是海州区浦南镇天地缘家庭农场葡萄采摘节开幕的日子。对于农场主吕恒富来说,夏季的采摘收入至关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场今年的总收益。
“特地搞个小仪式,邀请亲朋好友过来架架势,今年受疫情影响挺大。”吕恒富说,在外人看来,干家庭农场风光无限,其实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能把地种好种出效益并不容易。幸好有追梦人阳光灿烂的心态,让他一直坚守着当新型职业农民的初心,孜孜不倦地从土地里钻研出属于自己的致富密码。
当天上午9时30分许,笔者跟随市农机推广站工作人员来到浦南镇新湾村。沿着路边显眼的指示牌,车子拐进了一条小路。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吕恒富笑着迎了出来。“欢迎欢迎,看看我家的葡萄。”他一边招呼着,一边抱怨着:“我们是十分爱护农机的,但不知怎回事,一直用的旋耕机动不了了,光听发动机响。”
来不及品尝刚摘下的葡萄,我们就跟着吕恒富的女婿王庆亮到果园里修农机。骄阳透过海棠树繁茂的叶片,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推开篱笆门,只见一台自走式旋耕机陷在土里。“这种遥控果园机,智能模块在机头前部,先打开看看。”市农机推广站站长崔小冬拿起螺丝刀、扳手等工具,把顶盖拆开。“看到没有,保险丝松动了,导致接触不良,机器就没有办法远程操作了。”不一会儿,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旋耕机重新动了起来。
“哒哒哒”的声音响起,这台红色的小机器在果园的空地上很快挖出了一道整齐的犁沟,几只胆大的公鸡忙飞奔过来呀食翻出来的虫子。“右侧皮带有点松,下次再来换一下。”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韩晨抹了把汗,笑着说。
看到机器修好了,吕恒富开心地招呼大家到凉棚下休息。趁着喝口水的间隙,笔者细细打量起来,不远处一栋栋葡萄大棚排列整齐,透过白色的塑料薄膜,隐约可见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酸甜的丰收味道。在葡萄种植区域旁边,则是一株株海棠树,翠绿中点缀着红色的海棠果,百余只公鸡在树荫下悠闲地踱步。
“种了葡萄、苹果、桃子、海棠树苗,养了公鸡、大鹅,看着还可以吧其实这两年才走上正轨。”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把夏黑、小珍珠两种早熟葡萄装箱,56岁的吕恒富慢慢道出干家庭农场的酸甜苦辣。早年从部队复员后,老吕开起了酒厂。
2014年,看到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头脑活络的他果断承包了258亩地。“一亩地流转费用是1300元,拿到地我就决心要让土生金。他说,头两年搞良种繁育基地,一家人起早贪黑地稻麦轮作,农忙的时候连睡觉都是奢侈的事。即便如此,农场仍年年亏损。
“算算账,我一气把地平掉了,看到别人种大樱桃发财了,盲目跟风买了一大批樱桃树苗。”谈起创业路上的坑,老吕忍不住叹气:“被人骗了,2017年结果的时候一看,这分明是小樱桃,酸得很。”不服输的吕恒富,急忙去外地花钱请来技术员,在原树上搞品种嫁接,没想到还是以失败告终。“一年亏20多万元,经过那一次我才意识到,想当好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没有技术绝对不行。”他说,用知识武装头脑,才能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于是,吕恒富带着家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果树栽培知识,辗转各地参加农学院的技术培训和农机展销大会。“专家推荐种葡萄效益高,我就种了100多亩,83个大棚。酿酒发酵用剩下来的酒渣处理成有机肥,打药、除草、耕地等流程机械化率达到70%,有一支20多人的技术队伍。”吕恒富说,从设施农业建设、到测土施肥,从生物菌剂的使用,到生物灭虫,他都愿意尝试,并应用到种植过程中。
“新型农民就是要勇于尝试新事物,重视科技的力量,种地一样可以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步步探索、一步步走来的吕恒富,从一个种地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干农业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脚底有泥土,心中有梦想。“下一步打算建一个冷库,果品即使不能及时销出去也不怕坏。”吕恒富说,“如今家庭农场渐成规模,效益慢慢好起来,但想真正干好,还是要多琢磨市场。种地的学问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