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干出了自己的一番大事业。浙江宁波镇海区农户余国华和郑荣希就是其中的两位典型人物,他们有着农民执着的精神,通过三十年的努力,不仅自己致富了,还带着一部分农民致富了。
农业机械化成就千亩种粮大户
在澥浦镇庙戴村村委会,农业社长余国华正在处理一些村务事,今年62岁的余国华不仅是庙戴村的农业社长,还是我区一名种粮大户。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30多亩地到现在的1400亩,虽然土地面积在变大,但种稻这件事余国华一种就是近四十年。“我的大半辈子已经过去了,从少年时期开始,就一直扑在土地上,这片土地不仅是我最热爱的地方,也让我养活了一家人,现在也算小有成就。”皮肤黝黑的余国华对记者说。
村委会门口的这片早稻田就是余国华承包的土地,今年的坏天气,让他很是担心。“要是天气一直不放晴,今年的‘双抢’是难了,早稻产量不高不说,晚稻也要来不及种了。”余国华说,种地那么多年,今年是让他最发愁的一年,农户靠天吃饭,今年“老天”一直不给力。
说起跟土地的缘分,还要从余国华14岁开始说起,初中毕业后,他就进生产队开拖拉机,从此就爱上了农业机械。“刚用拖拉机耕地那会,我觉得实在太神奇了,怎么会有那么好用的东西,一亩地一下子就耕完了。”余国华说,1982年,庙戴村开始分田到户,那时余家分到了13亩地,就全部用来种水稻,渐渐地,很多村民不种地,去做生意了,余国华就承包了部分村民的土地,从1985年的30亩发展到了1998年的500亩,但还是种水稻。“我很喜欢投资农业机械,只要种地赚了一点钱,就去买机器,没有农业机械,规模化种植实在太难了,还是要感谢国家的政策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种地比三十年前轻松太多了。”余国华说。
2020年,余国华又扩大了自己的种植面积,一下子就发展到了1400亩的规模,成了一名千亩粮食种植大户。“以前觉得种50亩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放在三十年前,根本不敢想自己能种1400亩。”余国华说,现在从施肥、打药到最后的烘干,运送到粮站,一条龙机械化服务,全年5个人就能管理上千亩的土地。
而余国华这几年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散户积极性,因为他农业机械齐全,所以散户从机插、打药、施肥到最后的收割都是他一条龙服务,散户节省了劳工成本,不仅积极性高了,收入也增加了。
而且从多年前开始,余国华就做起了粮食深加工产业,还注册了自家的品牌,每到年底,他家做的年糕和精包装的大米就成了抢手货,不用售卖,客户会主动上门购买。“发展到这个规模,只要风调雨顺,利用农业机械化,轻松种地,年收入也能达到五六十万元,但赚了钱,我还是想再购买更先进的农业机械。”余国华说。
“追蜂人”成了农业合作社“领头人”
1997年,郑荣希带着一家人,从三门老家来到了镇海。在这之前,他是一个全国各地跑的“养蜂人”。为了儿子读书,他们选择定居在镇海,人生地不熟,到镇海能干点什么呢?当时,他的老乡正在庄市一带种地,他想,要不我也种点地吧。“当时我说要种地,全家都反对,要养活一家四口,做农民太不现实了。”1997年,大家都想尽办法做生意的时候,郑荣希毅然决然选择了做农民。“刚开始种地那会,我就想,如果只是种几亩,那肯定是不行的,要种就多种一点,我就承包了170亩地。”
郑荣希高中毕业,虽然选择了当时比较赚钱的养蜂生意,但对土地,他一直抱有很大的热情。养蜂那会,他就跑山东、甘肃等省,山东寿光有着全国最早最大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养蜂之余,他就会跑大棚里去跟当地农民交流。
因为这些经验,也成就了他之后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我开始种地,就立志要跟别人不一样,我就想着要打破传统农业,少用农药和化肥,人家种不了我也一定要种。”郑荣希说。
承包的170亩地,他大部分用来种蔬菜,再留一部分种植经济作物,那时瓜类经济效益比较高,郑荣希就选择种起了西瓜和甜瓜。人家的西瓜是爬地长的,郑荣希偏偏选择了吊起来长。“当我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周边的老农民没有一个不反对的,就连农科院的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郑荣希说。最后,经过一次次实验,郑荣希成功种出了吊起来的西瓜,不仅产量高,口感还比一般爬地长的西瓜要好。
做农民的都知道,一块地要是连续种了两年,第三年再去种同一种作物的时候,这个作物就种不活了。但郑荣希就不信这个邪,如今他的西瓜地连续种十年都不是问题,秘诀就是“测土配方”。
因为“测土配方”的成功,解决了很多农业发展的限制。镇海本来就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地方,想要不停地换地,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成本相对也较高。所以从种地一开始,他就在琢磨如何让一块地能一直种同一种作物。“首先,土地里化肥不能用太多,他就选择了最佳的有机肥来替代化肥,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给土壤‘做诊断’,土壤里缺什么元素就补什么元素。”郑荣希说。就这样,经过5年的努力,他成功了。2001年,他注册成为了我区第一个“无公害”种植户;2002年,他又注册了我区第一家农业蔬果基地--庄市繁荣瓜果蔬菜试验示范场。“那时我去国税注册的时候,工作人员还跟我说,你一个做农业的还要注册商标啊,我就坚定地跟他说,还是注册一个吧。”郑荣希说。
如今,郑荣希的繁荣瓜果蔬菜试验示范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有土地种植面积1800亩,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底下有农户有138家,去年一年的产值达到了4000多万元。
这近三十年的努力,不仅自己致富了,更带动了一大批人致富。“只要加入我的合作社的,他们每年的纯收入要增加三四万元。”郑荣希说。
而他就是合作社农户的“领头人”,从选种,到打药、施肥,采收前的检测,到最后的销售,他都一条龙服务。“跟着我种,他们不会太盲目,风险也小,一门心思想着如何种好就行了,而我也需要他们,有了量才会有订单,只要东西种得好,才能卖出去。”郑荣希说。
据了解,2008年我区创建粮食功能区,截至2019年,水稻播种面积2.8万亩,机栽率81.3%,机耕率99.5%,机收率99.5%,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同样是在2008年,我区创建蔬菜基地,在澥浦岚山村和湾塘村创建全区蔬菜基地,之后,又在九龙湖长宏、西河等村相继创建。截至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1.9万亩,播种面积3.6万亩,因为种植结构的调整,产值达到8000元/亩,比2008年翻了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