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来源/作者:中国农网  日期:2020-11-19【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通过“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由贫穷的“光腚屯”一跃成为富裕的“亿元村”,不断续写着黑土地上的传奇。

  1946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在东北地区开展,小说《暴风骤雨》讲述的就是当年发生在元宝屯的那段土改往事,元宝村被称为“中国土改第一村”。1978年以前,元宝村还很落后,村民生活困难,村集体背着27万元外债。改革开放给元宝村带来新机遇,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的带领下,元宝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铅笔、筷子产业,近年来,面对产业格局的变化,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稳步转型,如今全村总资产达到了7.2亿元,农民人均存收入3.1万元。“中国土改第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精农业,深度发展原字号产业 

  村党总支着力打造集生态科技推广、新品种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导农民走合作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推进高产稳产、节水高效、耕作先进、科技覆盖的高标准现代农田。在农机、绿色水稻、食用菌、大榛子等产业基础上实行了“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充分发挥党总支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村党总支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立足元宝村水稻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旱改水2000亩,带领村民通过8年试种,成功种植优质“稻花香2号”,注册“村镇香”商标,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带动村民增加收入165万元。

  2003年元宝村一次性退耕还林近3900亩,同时,组织村民在附近的荒山植树造林,打造成集经济林、观赏林、教学林为一体的“万亩生态林”,其中有云杉、樟子松、红松、白松、落叶松等珍稀树种74个,涵盖了东北地区能种植的所有树种,为元宝村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

  稳工业,不断升级优势产业 

  1985年,元宝村民集资3.7万元成立小木农具加工厂,经过苦心经营,加工厂当年获利2元余元。到2012年,元宝村投资1.23亿元建设铅笔工业园区,发展至今,铅笔产量已占全国同类市场的25%以上,铅笔板产量占全国同类市场的60%以上,“中国铅笔之乡”的铅笔产业更加稳步向前。

  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铅笔产业遇到了发展困境和瓶颈。尤其2014年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元宝镇铅笔、铅笔板产业受到巨大冲击。2016年,元宝村与安徽蚌埠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企业联营,创立哈尔滨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在企业改制的同时,学习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经验。企业现有三条晨光铅笔生产线,日产铅笔70万支,2018年总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每年为元宝镇一百余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为元宝村集体创造30余万元收益。

  土改文化资源是元宝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元宝村党总支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暴风骤雨》原创地的优势,深入挖掘土改红色文化底蕴,交响“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2002年以来,元宝村启动了土改文化园区建设。2005年,《暴风骤雨》纪念馆正式免费开馆,成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的重要景点,也是哈尔滨市红色旅游重点建设的旅游景点之一。2016年以来,该纪念馆已接待游客近16万人次,在弘扬土改文化精神、教育激励后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拉动和刺激了元宝村第三产业发展,尤其通过餐饮、民宿、土特产销售等项目,促使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160万元。

  为让村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元宝村党总支大力推进了新农村示范园区、占地6000平方米的铅笔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建设了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新区,其中建有别墅30栋,实现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80%的村民住上了楼房和别墅,元宝村人过上了城里人都美慕的好日子。


添加人:张洪冰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