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一粒米的智能生长


来源/作者:浙江日报  日期:2021-04-15【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家住浙江省金华市区的金女士,是婺城区蒋堂镇盛桂有家庭农场的常客。“我买的富硒米,价格是普通米的3倍以上,虽然贵但我觉得值。”除了富硒米中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金女士更看中的是食品安全。

打开手机APP,实时可见大米种植过程:翻耕、播种、打虫、收割……“自己眼皮子底下种出的米,吃得更安心。”金女士说。

顾客吃米看手机,种植户种粮也看手机。屏幕点一点,农机服务一键下单,旋耕机、无人机、机手等及时到位,“看天种地”摇身变成了“看屏幕种地”“看数据种地”。眼下正值春耕时节,记者走进我省较早一批使用数字化种粮的家庭农场之一的盛桂有家庭农场,体验一粒米的数字化生长之旅。

农机服务

一键下单

4月初的蒋堂镇,雨水淅沥沥地下着,翻耕过的泥土味混着些许青草气,给这个春日增添了几分特别的清新。第一批播种下去的早稻已齐整整地蹿出头来,绿绿的、矮矮的,成片的稻田向远处延伸。作为这片稻田的负责人,52岁的盛桂有站在田埂上笑逐颜开。

“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你们还照常下田翻耕吗?”

“不影响,你来就是。”

采访的前一天,我们特意与他进行了电话沟通。盛桂有介绍说,与以前的手扶拖拉机翻耕不同,现在旋耕机驾驶室条件良好,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能照常工作。

从田埂上望去,两台旋耕机不停地来回“挺进”,只用了几分钟,一片水田就能翻耕完毕。“旋耕机等这些农机,我们都是通过手机预约的。”说着,盛桂有打开手机给我们演示。农机服务中心根据盛桂有的情况,将翻耕业务划分给专业的服务机构、机手,后者按照约定时间下田服务。除了翻耕,插秧、收割等工作,在这个农场都是通过农机服务公司下单完成的。“今天我们准备翻耕50亩。”盛桂有介绍说。

“稻田翻耕后,我就紧接着施基肥。”53岁的汪惠忠是盛桂有家庭农场的工人,在这已经干了14年。为了令土壤肥力更持久,在播种之前,农场里都会先施一遍基肥。

“以前人工施肥,一人一天大概只能干个五六亩。而现在,我一天喷个三四十亩地完全没问题。”调试好的基肥,通过机器洒向四周,水田里面溅起点点水花。汪惠忠背着施肥机绕着田埂走一圈,一块稻田的基肥就施好了。

接下来几天的开沟、播种也全都靠机器。“4月7日之前,我们农场完成770亩稻田的播种。”盛桂有说。

作为顾客的金女士,通过手机APP可以了解生产全过程。作为农场负责人的盛桂有,更多时间也通过手机或者办公室的电子屏全程掌控生产情况。“有了数字化田间管理系统,不用一天到晚往地里跑,就能了解田间地头的具体情况。”

稻田灌溉

精确计算

都说春天的天气,是孩儿面,一天三变。采访的这天,雷雨一阵接着一阵。“雨还不知道要下到什么时候呢。”避雨时,我们自顾自地嘟囔了一句。

盛桂有立刻掏出手机查看,然后十分自信地告诉我们:“这场雨,下不久。”原来,在他农场的田间地头里,安装了气象监测仪。相比一般的天气预报,能更精确地预报出这个区域的温度、湿度和风力。

果然,阵雨很快结束了。除了天气,每片稻田要“喝”多少水,也都经过精确计算。

“翻耕前两天,我就打开了田里的灌水系统,这也是一年中最费水的时候。”在一条水渠边上,盛桂有指着上面的摄像头告诉我,通过它能够精确计算出水渠中的水流情况。当灌溉水满足使用需求时,系统就会自动提醒。“用数据告诉我们,田已喝饱了。”盛桂有打趣地说,“这家伙智能得很。”

通过金华水利部门的专业测算,使用这个数字化节水系统,盛桂有家庭农场的灌溉用水一年能够节省三分之一。

要想实现田间的数字化管理,田间地头的高科技产品必不可少。在这个家庭农场中,处处藏着大学问。

在采访过程中,每条田埂边上的一个个白色小塑料盒,十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横竖成排、间距均匀,远远望去,犹如一个个统一着装的“田间卫士”。

“这是诱捕器。”盛桂有介绍,水稻开始生长,这些“田间卫士”就能发挥作用。二化螟是水稻的天敌。诱捕器通过发出雌性二化螟的信息素来诱捕雄蛾,使得雌蛾不能正常交配产卵来抑制种群生长。

为了捕虫更有效,这里的田间还安装了大型智能虫情预报灯,它能监测500亩至1000亩稻田的病虫害情况。“晚上把灯打开,利用二化螟的聚光性将它们吸引过来。预报灯内的探头会捕捉并监测每晚飞入的二化螟数量。”这台机器省市植保站和农场三方联网。“二化螟数量一旦超过警戒线,植保站的专家就会打电话来提醒了。”

在金华,蒋堂的富硒米小有名气。富硒含量的多少,可不是种植户随便吹嘘的。就以盛桂有家庭农场的这些稻田来说,每块田里的微量元素到底有多少,都有准确的数据。

在成片的稻田里,有块“闲置”的土地,不插秧苗却埋管。去年,由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出资建设,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实施的浙江省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管道内的数据分析,来监测该区域的土壤肥力。“它能测算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的含量,让我们施肥更精准。”

线上线下

打响品牌

无人机、播种机、施肥机……在盛桂有家庭农场的仓库里,各种现代化的机器一应俱全。“为了更好地机械化操作,我侄儿专门学习了无人机飞行并通过了相关考试。”盛桂有骄傲地说,有了这些机器,770亩稻田全年只需3个人打理。

以春耕这半个月为例,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个小工的工资是150元/天,我们农场大概需要20人,人工费就要4.5万元。现在机器换人,工人的费用是500元/天,但人数减至3人,机器的油费200/天,总共花费是2.85万元。从全年来看,光人工费就能节省十几万元。”

一粒米很纯洁,这里面饱含了种植户的心血,粒粒皆香甜。一粒米很复杂,从土地翻耕到稻子收割,历经好几个月,粒粒皆辛苦。

在蒋堂镇蒋献勇家庭农场里,2万元一台的插秧机12日开始下田插秧。“以前人工插秧,一个人一天只能插1亩地,现在一台插秧机2个人配合,一天可以插秧三四十亩。”蒋献勇说,目前他承包了蒋堂镇900多亩的稻田,下半年估计会扩大到1000多亩。“如此大的种植面积,数字化、机械化的种植更是必不可少。”

“数字化的应用,改变的不仅仅是种植方式,我们的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改进。”盛桂有说,他家的生态大米,现在每斤售价在6.8元至20元,价格是普通大米的3倍左右,但却不愁销量。

据了解,2013年,盛桂有家庭农场的大米销量在10吨左右。这几年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销量增长到了300多吨。“我们的大米打开销路靠的就是口碑。”

数字化的应用和销售模式,令盛桂有尝到了甜头,也为蒋堂镇的其他种植户带来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据悉,目前蒋堂镇的19名种植大户成立了联合社,种粮面积多达6700多亩。大家抱团发展,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走向数字化的种粮之路,不断打响蒋堂富硒米的品牌。


添加人:董玉玲 内容审核:董玉玲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