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秸秆循环利用尚志秸秆稻壳里育出菌菇菌菜


来源/作者: 黑龙江日报  日期:2021-05-19【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收获季,秸秆稻壳里采摘蘑菇。  

  5月,春耕正酣,而尚志市东安鸿泰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正迎来菌菇收获季,一簇簇肥厚矫健的大球盖菇(赤松茸)长势喜人。而更神奇的是,它们“隐身”在厚厚的稻草、秸秆中,拨开覆盖的碎秸秆,一枚枚赤松茸就探出头来,一片片白花花的菌丝也随处可见。

  秸秆稻壳里怎么能育出美味菌菇?合作社理事长高世玲揭开奥秘。原来,这是在省农科院的科技“加持”下,实现秸秆三次利用的循环新生态。

  “秸秆稻壳简单粉碎后铺在大棚里,用上省农科院的菌种,过45-60天,赤松茸就会‘野蛮’生长。” 高世玲笑着说,收获高峰时段,一栋600米大棚,一天能收获近万斤赤松茸。

  过了赤松茸一季的生长,秸秆混合菌种的“基料”,就可以再循环用来种香瓜、茄子、辣椒、草莓柿子、甜玉米等“菌菜”“菌果”。高世玲告诉记者,“菌菇基料中的秸秆会逐渐分解有机质,腐殖质、养分含量高,种出的果菜不仅产量高,而且非常美味。特别是种香瓜,非常香甜。”

  去年,尚志市东安鸿泰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长寿乡永庆村的50栋扶贫大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振兴,合作社在拓宽增收渠道上下功夫,省农科院植保所全程技术支持,将秸秆、玉米胡子、稻壳、稻草等随处可见、可能形成焚烧污染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形成了棚室菌菇、“菌菜”生产新模式。

  “每栋600米的大棚,一季赤松茸生长,能消耗5-7吨的秸秆稻壳等,一年可以栽培两季。”正在和工人忙着采摘赤松茸的高世玲告诉记者,如果可以扩大种植规模,将在秸秆的循环利用上探出新路。

  变废为宝不仅利用了资源,也给周边无法外出打工人员以及脱贫不稳定农户、下岗人员等提供了就业机会。菌菇大棚大批量出菇时,需要几十人同时作业,日工资达到150元。而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人员,年收入接近3万元。

  高世玲告诉记者,科技“加持”,蘑菇菌种不生杂菌。现在进入收获季的赤松茸,将在8月完成一季生长,菌床上将立刻种植香瓜,9月中旬就能上市。“能卖上个好价钱!”高世玲说。

  高世玲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从事风险小、效益好、技术易掌握,同时又保护生态的菌菇、“菌菜”特色种植,今年她还打算做品牌、闯市场,和农户一起奔小康。


添加人:张洪冰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