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发芽。一直以来,黑土地都是黑龙江的骄傲。一抔黑土,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两大安全重任。
不可否认,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土地肥力透支,黑土地出现了变“瘦”、变“薄”、变“硬”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省刚柔并济保护黑土地,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规划,再到有序推进,借助科技支撑,发挥民众的积极性,打出一套粮食安全与保护生态并重的“组合拳”,为退化的黑土“加油”。
刚,是指一系列刚性法规政策的出台。我省是东北黑土带的核心区,是中厚层黑土的最主要分布区域,土地质量居全国之首,黑土地面积最大、保护任务最重。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相关要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不断巩固提升我省的绿色发展优势,一系列保护黑土地的部署在龙江大地铺展开来。《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和《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等法规先后出台,在政策层面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依据。
柔,来自于科技支撑、民众自觉。科技是创新引擎,黑土地保护,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协同攻关,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科学耕种的水平。顶层设计落实到基层化为充满民间智慧的应用。创新机制提高全社会参与黑土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握指成拳,形成多方合力。测土施肥、米豆轮作,尝到了甜头的经营主体,越来越多地把一个个刚性要求转化成行动自觉,保护黑土地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保护黑土地,我省一直在行动。实行秸秆还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施行农业“三减”、轮作休耕,从资源利用的“用地”转为保护性的“养地”,成为我省在保护黑土地中付出的努力和尝试。
黑土地会回馈每一分辛勤的耕耘。农民惊喜地发现,土壤里消失多年的蚯蚓悄悄地回来了,这意味着腐殖质在增加。众所周知,黑土地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因而保护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的未来,在农民的汗水中正一点点变成现实。
田园牧歌悠扬,大地丰收壮美。相信黑龙江有这份决心、智慧、能力保护好黑土地,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优质龙江粮,让春天播撒的绿色种子,收获成秋天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