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架架起小康路 化家村村民信景阳特色种植种出好“钱景”


来源/作者: 黑龙江日报  日期:2021-07-20【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信景阳查看葡萄长势。

  李文香在掐枝。

  扫码观看视频  

  盛夏七月,花红柳绿。在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万宝镇化家村,68岁的信景阳和老伴儿李文香在大棚里忙碌着。

  掐枝、浇水、查看果实长势,眼看着饱满的葡萄果粒已经开始变红,想着7月末又将迎来良好收成,老俩口挂满汗珠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24亩地、22栋大棚,无化肥、无农药、无公害种植,信景阳的信家葡萄园在哈尔滨市小有名气,早在2016年就被哈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而且,每年7月末至10月葡萄上市期间,信家葡萄园的葡萄不用出村,仅摆放在万宝大道路口就被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抢购一空。

  “每年纯收入十四、五万元,固定资产能有150多万元。”信景阳说起自己生活现状很满足。七、八岁的时候和妹妹随父母“闯关东”就落脚化家村,从背着勺子在饭盒里“咣当咣当”响的书包上下学,到18岁参加生产队劳动,信景阳说,一家四口挤在三间土房里的那段日子还是挺艰苦的。

  1983年土地包产到户,信景阳凭借勤劳的双手将日子越过越红火。

  信景阳的父亲是木匠,所以他也学会了木工活儿。包产到户后,种地之余他和父亲带一名徒弟一起为客户定制家具,立柜、酒柜、梳妆台,每年都能卖出二三十套,1984年,信景阳家就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老信很能干,肯吃苦。”这是化家村党支部书记崔强对信景阳的评价。对此,信景阳也很认同,同时他不断强调,现在的小康生活更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各部门的支持。

  信景阳与葡萄种植结缘,就得益于2000年的一次省农科院专家送科技下乡,给农民讲的一堂葡萄种植课。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种植棚室蔬菜了,听了专家的讲课就决定试一试,搞点特色种植。”信景阳说,当年他花2000元买了100株葡萄苗在大棚里试种。

  信景阳不仅肯干,而且好学。对这100株葡萄苗,他很精心,一有问题就给专家打电话咨询,葡萄种植的书籍他也买回来研究。一年过去,信景阳的葡萄种植成功了,他开心地将葡萄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并逐渐扩大种植面积。2002年,信景阳种了7亩地的葡萄,第二年收入超过10万元。此后,他每年都要投入建大棚,引进新品种。到2006年,信景阳家的24亩地全都盖上了大棚、种上了葡萄,目前,葡萄种植品种达到20多种。“现在的十四、五万元可都是纯收入了。”信景阳黝黑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这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葡萄好吃树难栽。为了种好葡萄,每年春节过后,信景阳就开始了一年的辛苦劳作。每天四点钟就起床,将冬天埋好的葡萄苗一棵一棵起出来,在大棚里扣上小棚,为秧苗防寒;温度太底的时候,还要拢起火。除了常规的浇水、施肥,信景阳还要根据葡萄树的长势进行梳枝、定枝、授粉、梳果、定果,直至7月末葡萄上市销售,每一个时节、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种葡萄不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信景阳说,一平方米地要种多少棵葡萄树、一棵葡萄树要留多少个枝、每个枝上要留多少叶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学问。幸运的是,他的葡萄园不仅得到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还得到省、市、区三级老科协的扶持和帮助,在被授牌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后,哈市老科协还指导他将基地办成葡萄采摘园,不仅提高了销售额还扩大了知名度。

  从葡萄园到信景阳家大约500米,每天他都骑着电动摩拖车“上岗”。在他家总面积24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前,停着一辆商务面包车,这是他用来卖货的。“我是村里最早有三轮车的,随着收入不断增多,三轮车马力不断增大,从6马力到12马力再到18马力,大约三四年换一台,直到现在的面包车,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信景阳告诉记者,今年,他叫回了在外面打工的儿子和他一起经营葡萄园,他希望能把葡萄园经营得越来越好。

  晶莹剔透的葡萄是信景阳的致富的法宝,他将这一法宝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同村村民。在他的帮助下,同村的三家农户也成为了葡萄种植大户。近几年来,每到葡萄销售季节,化家村万宝大道上,葡萄销售队伍不断壮大,葡萄架下的小康生活正由信景阳家扩展开来。


添加人:张洪冰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