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模式”的答案丨黑土肥了 农民富了


来源/作者:东北网  日期:2021-08-06【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据龙视新闻联播报道 黑龙江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分区治理,初步构建了黑土保护“龙江模式”。系列报道《“龙江模式”的答案》带您看“瘦弱”黑土地的增肥“良方”。

记者李琳:这里是龙江县全国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区的一块地,在以前这片地种的是玉米,通过多年的保护性耕作,黑土的质量不断提升,地变得“更有劲”了。从去年开始,这片地种上了胡萝卜、白菜等经济作物。像我脚下的胡萝卜跟不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相比,每亩地要增产4000多斤。

去年,龙江县的“蔬菜大王”尹波在这片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区种了1000亩胡萝卜,亩产相当于普通地块两亩半的产量,在这里尝到甜头后,尹波再也不想去别的地儿种了。

六年前,眼前的这片地因为太“瘦”,是谁都不想碰的“烫手山芋”。龙江县地处松嫩平原的生态脆弱区,一半是坡耕地,十年九旱。为了抗旱保水、增肥黑土,当地将玉米秸秆均匀覆盖在地表,第二年直接播种,配合有机肥和中耕深松。秸秆“做被”,曾经不受待见的地越养越好,竟成了农民们争抢的香饽饽。

龙江县农业农村局项目计划管理股股长朱吉学:龙江县黑土地保护项目从2015年实施到现在,耕层厚度提升了9厘米,有机质提升到5.8%,地力提升了0.65个等级,保护性耕作面积占全县的20%。

目前这种保护性耕作模式正在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使黑龙江10%的黑土表层不退化。在距离龙江县450公里外的巴彦,黑土瘦弱的症结所在是黑钙土,因为黑土中有一层钙化层,成为农作物生长的障碍,不过今年这里的作物却长得格外强壮。

在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通过近三年的黑土地保护工作,今年这里的大豆也将迎来丰收年。放眼望去,大豆长得是又齐又壮,每亩地预计增产50斤左右。

巴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倪凤君:咱们现在看这土壤,一捻就碎了,之前的时候你都捻不动。再看耕层的厚度,现在基本上是一锹深。

“身强体壮”的秘诀在于当地连续三年将秸秆、有机肥、土壤调理剂一次性深翻,使障碍性土壤得到改良,这项措施更是全国首创,使每千克土壤表层有机质增加3.5克,大豆、玉米分别增产15%和12%以上。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晓增:像白浆土这样具有白浆层或黑钙土具有钙化层这样有障碍性问题的土壤,主要是解决这个障碍问题,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还要增施有机肥,再加土壤调理剂,快速改良这些有病的土壤。

巴彦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伟氡:将来想通过种养循环这个项目的实施,摸索一套符合巴彦实际的保护模式,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让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陈伟氡的梦想不久就会成为现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中提出了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示范面积将从现在的2000万亩扩大到1亿亩。

省农业农村厅环耕站站长马云桥:紧紧围绕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要求,建设30个万亩以上的“龙江模式”示范区,深入探索实施“田长制”,加快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和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的制定修订工作,尽快出台黑龙江省耕地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十四五”规划,持续加力落靠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分区治理是“龙江模式”的一大特点,针对坡耕地、障碍型黑土、风沙干旱区,龙江模式都开出了“治理药方”,黑龙江典型中厚层黑土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也是黑土保护的主战场,龙江模式的治理效果怎么样?下一期继续带您探索黑土保护“龙江模式”的答案。


添加人:张洪冰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