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来源/作者: 长春日报  赵猛佳 梁闯 张欣禹日期:2021-08-09【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7月20日,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示全省首批乡村优秀人才和高级职称评选结果结束。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逐级审核、专家评审和投票表决,确定10人为吉林省首批乡村振兴杰出人才,90人为吉林省首批乡村振兴优秀人才,200人为乡村人才高级职称。
  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反映了长春市“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新型职业农民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职业。近年来,长春市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长春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从分类遴选学员入手,了解他们的知识需求,分类办班,变“让我学”为“我要学”。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分别对农业技术、农机操作技术、蔬菜种植栽培、合作社经营管理、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等进行系统的培训,收效显著。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人才才是真实力。对于长春市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市来说,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专业人才、青年才俊投身其中,继而形成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片黑土地,将因为有这些“新农人”热血的注入而绽放出新的光彩!
  2021年5月26日,长春乡村振兴学院揭牌,并公布了首批长春乡村振兴学院实训基地名单。该学院的成立是为实现长春市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培训的高端智库、人才基地和实践中心。学院围绕争创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城市,建设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两大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乡村建设行动等重要任务开展培训。培训中,“三农”工作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锤炼出一支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高素质的“三农”干部队伍,以点带面,培养更多“农创客”“田秀才”“土专家”,引领农民群众同心同向发展。
  人才就是“金种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长春市坚持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强化人才供给,精准培训农业技术,鼓励返乡创业,营造浓厚支持乡村人才留长的氛围等,引导青年人才在黑土地上一展身手、建功立业。
  3.6万带动10万 新型职业农民成“生力军”
  7月14日,长春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学员长春向阳源山庄总经理金大焕一大早就来到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把一面精心制作的锦旗送到职教中心主任姜岩的手中。锦旗上“培育三农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几个金灿灿的大字,表达了他对职教中心深深的感谢之情,更是对职教中心多年来通过扎实严格、创新有效的工作,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肯定。
  长春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从2015年开班,已经走过了7个春秋,精准优选技术权威人员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等讲授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培养了大批农业精英骨干人才。
  “现在搞农业不单是种好地,还得懂经营。”7月15日,位于九台区龙嘉街道的正浩合作社负责人唐明亮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他就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学习,唐明亮将保护性耕作等种植技术和统一购买农资、统一耕种土地、统一秋季收获的“三统一”的模式应用到合作社经营中,使合作社每公顷地节约成本1000多元,实现了节本增收。
  据统计,自2014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来,长春市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6万人,辐射带动10万农民进入“科技兴农”大军。这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梦在广袤的田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未来,将会开发一套农业职业教育课件发布系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将进入2.0时代了。”长春市农业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文冬说。
  长春市各县(市)区、开发区正在依托相关项目,打造更多有针对性的实训基地,契合农业生产时令,设置培训班次、组织培训对象,实施差别化、针对化培训政策。目前长春市已设立了35个实训基地。通过组织学员参观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调动创业热情。
  “孵化”创业基地 “新农人”返乡立标杆
  榆树市育民乡永安村,本是一个宁静的小乡村。但自从村里90后返乡大学生宋凯新回乡创业以来,村子里突然热闹起来。十里八乡的村民,时不时有人或步行或骑车,来到宋凯新的创业基地看热闹,因为他的创业基地养殖了一群非洲鸵鸟。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感情,一直想回家搞农业项目,而且从小就特别喜欢动物,最爱看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接触鸵鸟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8年我到大庆市考察项目,没想到鸵鸟也可以养殖,就把这个项目技术和9只鸵鸟带回了家。”宋凯新说,这样一来也会为父母减轻负担,家里的经济来源就不仅仅依靠种地来获取了。
  鸵鸟安全运到养殖场的第一天晚上,宋凯新和他的家人几乎一夜没睡,主要担心“大个头”们来到新家,会不会引起水土不服。宋凯新回忆说,鸵鸟到的第二天,它们就很快适应了这个新家,成群结队地在养殖场里大口地享受着美食。
  从起初的9只成年鸵鸟到今年,宋凯新的养殖场已经有了14只鸵鸟,虽然数量看起来不多,但也成为了一家人致富的来源和村里人争相效仿的榜样。
  “鸵鸟全身都是宝,羽毛、鸵鸟油、鸵鸟蛋都可以进行售卖。正常情况下一只成年鸵鸟年产蛋大约在60枚到90枚,按照当前一枚蛋200元的市场行情算,14只鸵鸟一年就能有近20万元的收益,而将鸵鸟蛋孵化后,经济效益则会翻上好几番。”宋凯新告诉记者,鸵鸟养殖起来特别省事,一个月的食量才是肉食鸡雏5天的量。
  看到宋凯新养殖鸵鸟一年就回了本儿,永安村有些村民坐不住了,纷纷来到宋凯新家里取经。
  “过去哪见过鸵鸟,都认为投资这么大不如养牛啥的,来的准、来的快,不像年轻人有这么多创新想法。我观察他一年的养殖,还真看出人家效益来了,把成本都收回去了,我们这帮人也就动心了,现在也跟着养。”永安村村民张忠志说。
  2021年度,长春市继续培育了6个返乡创业基地,同12家“薪火站”、12家农民合作社一起,与500多家企业互动,提供8300多个乡村人才岗位。
  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不仅包括常规和传统概念里的农业人才,更应该涵盖新时代农村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所需的人才,“返乡创业”人才真正走出去,带回来的是外面的先进经验和更符合新时代的开放思想与创新。这些年轻人回到生养他们的黑土地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必激荡起乡村振兴的涟漪。
  培训“带货主播” 赋能农特产品
  “大家好,这就是有着‘贡米’之称的九台大米……”7月16日晚,在九台区上河湾镇,士军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婷婷熟练地打开手机软件,条理清晰地介绍起产品的卖点,认真解答粉丝的疑惑,一场乡土气息十足的“带货直播”正式开始。
  如今,这样的“直播带货”对赵婷婷来说早已驾轻就熟,将自家生产种植的大米,搬到屏幕前并迅速走红,她俨然成了一位“跨界网红”。“我在全网三个主流平台同步直播,粉丝量每月都会涨上几万人,月销售利润达到2万多元,网络直播让合作社的大米远销全国各大城市。”赵婷婷说。
  赵婷婷是如何从农民成为“网红主播”的?正是参加九台区新型职业农民电子商务培训后,让她从一位地道的农民摇身成为“直播达人”。为帮助农户打开农产品销路,九台区成立了电商协会,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培训“带货主播”,带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九台区有众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生产了很多精优农产品,但营销推广始终是个瓶颈。我们要把培养电商人才,作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工作之一。”九台区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科负责人姜辉介绍,九台区采取集中办班和乡镇分散办班的方式,开展一村一名网红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与实战,累计培训出150余名电商主播。
  如何利用直播带货来销售?直播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怎样快速增加粉丝量……从拍摄技巧到沟通方式,从如何更好展示产品到怎样编写脚本……培训班上,聘请了专业的讲师和团队,理论和实操相结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技能讲解,“手把手”传授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企业员工直播带货技巧。
  “电商主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线上销售能力,还要兼备线下策划、文案、拍摄、剪辑、客服等综合能力。”姜辉一语道破了“带货主播”培训的特殊性,“直播带货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更是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目前,九台区已举办了两期网红达人培训班,我们还将继续创新培训方式,拓展网络销售渠道,让九台区的精优农产品走得更远。”
  立体的策划、系统的包装、专业的话术……小小直播间转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破解了销售途径单一的难题。通过网络直播培训,九台区将网络直播经济延伸到生产终端,让本地农特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小乡村。 


添加人:于海洋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