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天台里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
企业名片
天台里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国家首批“万人计划”专家、台州市“500”精英计划人才朱文荣与天台乡贤庞利民共同创建。2018年,该公司在天台县平桥镇投资建设天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示范基地,打造一个规模100亩的无土栽培植物工厂,由电脑和各种传感器自动控制灌溉、调温、控湿,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的精准化管理。项目一期已经建成30亩的玻璃温室,并于今年年初正式投产,是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试点示范主体。
眼下,天台里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期基地正忙着设备升级,对人工光育苗系统进行改造提升,以破解“夏季高温育苗”的难题,实现基地蔬菜生产不限季节。
曾经,农业就是“看天吃饭”。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打破各种限制。天台里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就是一个让农业打破时空限制,不用土壤,不用农药,不怕风吹日晒,蔬菜就可以全年无间断生产。
在这里,蔬菜可以实现像工业产品那样的标准化生产,在玻璃温室内,对植物生育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可以由计算机进行高精度的自动控制,将农业从业者从土地中释放出来。
数字化加持,带来农业“新玩法”
走进天台里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成排成片的蔬菜没有老老实实地种在地上,甚至不是种在土里,而是长在架子上、生在墙体上,或嵌于管道中,不走寻常路。30亩的玻璃温室中,蔬菜从发芽到成熟,也常常见不到人影。
出于工作原因,基地负责人庞利民常年在宁波,但空间的距离,并不妨碍他管理整个基地,因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整个大棚里装有20多个传感器,通过手机小程序,我们可以24小时监测、记录温室里的数据变化情况,并通过自动开窗、灌溉等手段对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使得作物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庞利民介绍,动动手指,打开手机上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小程序,各个植物生长区便一览无余,系统还能实现实时监测,当植物某项指标出现异常的时候,就会自动报警。
记者了解到,“植物工厂”中,还应用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加强型玻璃温室、5G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让农业改头换面。
庞利民说,“植物工厂”利用大数据信息,代替传统农业种植的感官经验,将农民从繁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简单、轻松。“现在基地蔬菜的日常管理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主要是日常巡逻,以及保证设备正常运作。”庞利民说。
除了解放劳动力,“植物工厂”还能帮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大量的生产开支和劳工费用。
“比如我们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输送营养液,多余的水又会自动回收、处理,再利用,实现节水节肥的目的。举个例子,传统种植方式,生产1公斤番茄需要100升的水,而通过‘植物工厂’生产,则只需要5升的水。”庞利民介绍。
此外,在技术的加持下,“植物工厂”内的蔬菜常年处于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中,无论春夏秋冬可以连续生产,单位面积年产量是常规土地种植的10倍以上。
数字农业未来可期
庞利民介绍,投资建设“植物工厂”并非偶然,实际上,在农业智能化设备研发和践行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应用的道路上,他已经探索前行了20多年,并从2010年起着手进行“植物工厂”的技术研发工作,获得各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60多项。
庞利民认为,农业问题是民生根本问题,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靠天吃饭’对于农民来说,没有稳定的保障。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设备,可以减少人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精准化管理,可从源头把控农产品污染问题,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农产品。”
相较于传统农业以及现代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着实是个“高富帅”。与其高效、环保、安全的优势相比,项目建设的巨大投资也使得数字农业面临“看上去很美,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问题。
对此,庞利民表示,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贡献越来越大。“早期农业机器换人是拖拉机,插秧机等机器,如今,我们又在探索5G技术在农业中应用。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今后,农业数字化的投入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设备的功能也会更先进和友好。”
当下,庞利民也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扩大无土蔬菜的市场,把更新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普通农民也都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