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树黑土地铺就美丽底色


来源/作者:吉林日报  邢占山 本报记者 崔维利 曹梦南日期:2020-12-11【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乡村之美,不只风景。

  时间回到今年7月22日下午,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玉米地一望无边、绿浪滚滚。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总书记的话语亲切有力。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令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感自豪!”在场干部群众激动不已,纷纷表示,总书记亲临梨树、深入田间、充分肯定,这是梨树乡村振兴发展最美的时刻。

  提起梨树,你会想到什么?

  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是曾经捏得出油花的黑土,还是今天大力推广的保护性耕种模式……

  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这是5年间总书记第三次到吉林考察。这次来,第一站就走进梨树。玉米地头,总书记谈及此行初衷,“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关键就看秋粮了。今年灾害不少,我很关心东北这里的农作物长势。”

  梨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5强县之一,也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

  “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总书记语重心长。

  耕地是乡村的“命根子”。美丽乡村,梨树如何绽放黑土的魅力?人们期待。

  保护耕地,为美丽乡村增动力

  依黑土而生、因黑土而兴,梨树与黑土地根脉相依。

  从“守着黑土不愁粮”的连年高产,到地力逐年下降的“黑土之殇”,梨树倍感忧虑。

  2007年,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院地合作,开启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示范、推广的漫漫征程。

  历经13年的探索实践,一项辐射东北区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耕作制度“秸秆覆盖、条带休耕”在梨树诞生。让秸秆还田,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如今,梨树秸秆全覆盖耕作推广面积已达200万亩,占梨树县玉米耕种面积的七成以上。随着新技术推广不断推进,许多种粮大户耕种观念正在转变,开始尝试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保墒能力和出苗率,让农民们尝到了“梨树模式”带来的甜头。更可喜的是,梨树模式的有效推广,进一步激发黑土地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

  按照“一村一品”对产业进行规划,梨树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最大程度扩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按照产业优势打造了高家村、东平安村的棚膜经济典型,泉眼沟村、蔡家村的现代农业典型,八里庙村、霍家店村的休闲观光典型,敬友村、靠山屯村的路边经济典型等,不仅创建了美好家园,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时已深冬,梨树却是勃勃生机。22公里棚膜精品环线,乡镇近郊棚膜园区,交通沿线棚膜园区……一个个产业增收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黑土地上,一栋栋连方成片的温室大棚,瓜果飘香、绿意盎然,为美丽乡村增添持续动力。

  保护生态,为美丽乡村添绿色

  生态美,乡村才能美。

  生态之于梨树,是优势,是财富,更是潜力。副县长闫鹤说,梨树始终把保护生态作为“一号惠民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仅2018年以来,全县就投入造林资金2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42.5万亩,绿化美化村屯1017个,屯屯都有小树林,乡村道路绿化、河流绿化实现了全覆盖;投资2454万元,完成河流生态修复1698公顷,栽植苗木3103万株;投资3.5亿元建设了郭家店镇、喇嘛甸镇、四棵树乡、孤家子镇4座污水处理厂,启动了榆树台镇等8座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

  梨树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硅灰石”之乡,开山挖矿已有40多年的历史。“无序开采”在产生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山峦地貌带来了深重伤害。

  “污染河流、毁坏家园,哪怕金碗也要把它砸了!”

  为把“矿山”变“青山”,一场“矿山复绿”攻坚战在梨树打响。投资1600多万元,共拆除各类违规矿山142家,完成复绿面积3042亩。

  “以前这里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任何植被覆盖。现在不一样了,树苗种上了,再等几年,苗木就会长大成林,有了规模,矿区的生态环境会彻底改变!”附近的村民兴奋地说。

  2019年,吉林省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启动,梨树再次全力推进,将农田林网修复完善作为全县生态修复的一项重点工作,计划5年时间完成3466.6公顷。以国、省干道、县、乡公路两侧和田间林网为重点,采取恢复新建、改造、更新方式,对全县农田防护林网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形成功能完备的防护林体系。

  如今,走进梨树乡村,山还是那座山,只是更加雄伟翠绿;水还是那河水,只是更加澄净清澈;乡村还是那个乡村,只是更绿、更美、更富……

  美丽乡村,梨树阔步向前。

  改善环境,为美丽乡村增“颜值”

  美丽乡村,梨树旧貌换新颜,“颜值”稳步提升。

  “以前,一提起农村,很多人都会把它与‘破、旧、脏、乱、差’画等号。”闫鹤说,“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是昔日农村环境状况的一个生动描述,现在走进梨树乡村这一切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小宽镇五家户村是梨树县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村,走进村子,“干净、卫生、整洁、舒适”这四个词会浮现在每个人的脑海。

  五家户村有5个自然屯,村民的院落整齐划一,硬化的主干道路干净整洁,找不到任何生活垃圾的踪迹。村支部书记李景会介绍,为彻底改善村内环境卫生,2018年6月,村委会动员全体村民利用7天时间进行大清扫。随后,在村里设立分类垃圾点,村集体设专人管理。为了维护村子的环境卫生,村里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评比标准,采取村包社、社包户形式,对全村自然屯进行卫生评分,每个月都会张榜公示评比情况,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热情大幅提升。

  如今,梨树编制了“梨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条公约”,制定了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创建评选活动。现在,形成了全民参与清扫活动,人人争当保洁员的喜人景象。

  整治好农村环境,垃圾处理是关键,在做到“垃圾有人清”的同时,更要做到“垃圾有人管”。

  近年来,梨树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处置体系。全县规划建设721个村屯粪污收集点,7个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73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场,确保农村垃圾“有家可归”。项目建成后,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一直以来,大大小小的如厕问题一直困扰着老百姓。

  “以前老家的厕所就是一个土坑,冬季寒冷难忍,夏天臭气冲天。”一说起以前在村子里的“如厕”记忆,很多村民都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为了完成“厕所革命”,梨树确定选用“无害化卫生旱厕”模式,设计美观,经济实用,还配置了排气、照明、通风等设施。2019年,全县完成7500户改厕。为了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今年全县积极进行户改厕行动,预计年底即将完成3000户改厕任务。

  从乡村开始,从村民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今天的梨树,正在上演着一幅生动的“水清、树绿、村美”的乡村新气象。

  倡树新风,为美丽乡村增“气质”

  美丽乡村,梨树重“颜值”,更重“气质”。

  用文明乡风扮靓美丽乡村。着力打造一批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典型。通过积极组织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等下乡活动,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修建文化宣传长廊等形式,教育引导群众革除旧习,倡树新风,使农民群众在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真正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以示范带动推进美丽乡村。梨树集中打造了三条乡村振兴精品产业走廊,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引领带动全县人居环境提档升位。各乡镇、村根据各地特点,侧重打造一批如蔡家村、高家村、四棵树村、上三台村、岫岩村等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整治、休闲旅游等美丽乡村典型,并引领周边村屯共同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近年来,梨树利用媒体宣传、典型示范、组织参观学习、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建设农民自己的幸福家园。

  漫步梨树,俯仰皆成美景。目之所及,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画卷,正在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添加人:于海洋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