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农机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抓住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以先进农机装备为支撑,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截止到目前为止,即墨农机总动力达到112.2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373台,耕、种、收机械化率分别达95.8%、85.8%、81.8%,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8.6%。
一、加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育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载体
(一)开展星级农机合作社创建活动,促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当前,农机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中最具活力市场主体,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服务业的“排头兵”,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先锋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训练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业务的“新阵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的“生力军”。
即墨区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163家,注册资金9746万元,成员人数6727人,拥有农业机械15923台。为促进农机合作社规范有序发展,近年来,即墨区农机服务中心在全区农机合作社开展星级合作社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星级农机合作社49家,其中五星级合作社17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2家。通过星级农机合作社的创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了农机合作社发展,现在,即墨区有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5家,山东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6家,青岛市农机合作社示范社30家。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使我们抓住了新时期农机化工作的“牛鼻子”,青岛市即墨区的农机合作社承担全区70%以上的农业生产作业,年作业面积280万亩,作业收入1.6亿元。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顺应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新要求,真正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二)创新农机合作社“一化三中心”建设,深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创新农机合作社“一化三中心”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能力,2016年我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开展了农机合作社“一化三中心”建设,“一化”:即农机合作社运转实现规范化;“三个中心”:即在农机合作社分别建设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机维修中心。目前,我们在星级农机合作社创建的基础上,集中打造了16家集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机维修中心于一体的区域性“一站式”农机合作社,并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通过“一化三中心”建设来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增强农机合作社在农业综合生产和服务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打造我区农机社会化服务新平台。目前,全区农机合作社“三个中心”运转规范,发挥作用明显,初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善合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现在,我们结合农机合作社“一化三中心”建设,正在一些管理规范、社会化服务能力强的农机合作社,探索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农机化服务,同时加快“互联网+农机作业”应用,提升农机服务效率,扩展农机服务领域,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2、深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和方式,将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农机新技术培训等融入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当中,构建了1个区农机服务大厅+3个社区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中心+10个社区农机安全监理服务窗口的“1+3+10”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形成区、镇、村农机安全生产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结合“一次办好”改革,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工作流程,让业务办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痕迹化,让服务更加深入到村庄、农户,让老百姓最多跑一趟。
二、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优化农机装备,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支撑
(一)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用,促进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好补贴政策引导作用,在确保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突出薄弱环节,重点推广了复合式智能化机械、花生收获机械、无人植保机械、秸秆打捆机械、深松整地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饲料青贮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等新机具新技术。自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实施以来,截止2019年底,共利用补贴资金2.03亿元,补贴机具2.02万台/套,累计推广新机具3700台(套),带动1.7万户农民投入购置资金6.17亿元。同时,我们还协调推进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园艺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等农村各业全面机械化。
(二)加快探索智能农机的应用步伐。围绕“智能农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这一主题,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即墨区加大对大型、复合式、智能化先进农机装备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效率,同时也促进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作业效益显著增加。依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改造了小麦变量施肥播种机和玉米变量施肥播种机,进行了试验示范,实现了播种过程自动变量施肥,引导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科学化发展。通过智慧农机和精准农业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开展农机精准作业和精准控制的技术集成应用及对比试验验证,建设了卫星导航差分定位基站、远程气象监测站,引进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大型拖拉机,改装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测产系统,变量施肥精良播种机,变量喷药机,打造精准智慧农业的示范样板,探索现代农机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应用的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
(三)加快高效植保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全区建立高效植保作业队12家,无人植保机保有量达110架,高杆喷雾机60台。开发了“植保农田管家”植保作业平台一座,通过智能化植保平台作业管理引导,推进农机作业市场管理规范化。
(四)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促进秸秆还田向离田收获转变。积极争取区级资金扶持,2017年利用区级资金200万元,对秸秆压捆机进行累加补贴,2020年又争取70万元对秸秆离田机械进行累加补贴,目前为止,全区秸秆离田机械保有量达400台。依托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建设了30亩秸秆收集中心,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试验示范,形成了合作社+机手+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服务模式,秸秆的收-储-运-用产业链初步形成。
三、推进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精心打造试验示范服务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着力打造即墨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三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粮食主产区段泊岚镇建立粮食作物机械化示范基地,在确保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快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引领传统农业种植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加快智能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东部沿海丘陵地区建立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推广,促进农业机械全程全面发展。结合经济作物生产需求,引进实用新机具新技术,重点实施花生、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抓住金口芹菜、白庙芋头、丰城地瓜、鳌山绿茶特色农业品牌,引进经济作物新机具,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大沽河沿岸建立蔬菜作物机械化示范基地,根据蔬菜机械化生产需求,加大对大田主要蔬菜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和设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引导大沽河沿岸20万亩蔬菜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四、补短板、强弱项,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
(一)发挥补贴政策杠杆效应,补农机短板。结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持续加强对蔬菜、山区特色等经济作物机械、设施农业、畜牧水产机械的重点补贴,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一些生产环节“无机可用、有机难用、无好机用”短板。我们依托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推动,组织协调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及种养大户围绕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需求,集成熟化先进适用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各环节农机装备协同配套。先后引进了葱姜收获机械、地瓜移栽机、芋头播种机、蔬菜播种机、蔬菜移栽机,丹参移栽机、丹参收获机等新机具10余种,全区特色作物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作业服务也从传统作物的耕种收向粮食初加工、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特色作物生产等农业各领域拓展。
(二)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遴选了具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的农机试验示范场地12家入选青岛市农业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涵盖特色作物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生产各领域。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统一种植模式,强化示范引导,提高辐射带动,推动各环节农机装备协同配套。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也是我们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倍加珍惜,乘势而上,依靠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