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义农业现代化添薪助燃农民红火生活


来源/作者:浙江新闻 记者 陶峰松  日期:2020-12-30【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日前,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96分的高分通过省级验收,成为金华市首个通过验收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从传统的“牛锄镰犁”到现代化的“金戈铁马”,武义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让农民的“金扁担”挑得越来越好。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靠天吃饭”效率极其低下,农民苦不堪言。“上世纪70年代,每年双抢的时候,满地的水稻,连天加夜的抢收。”周元华是泉溪镇上湖村上滩自然村人,是武义元华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国平的父亲。他回忆说,改革开放前,村里分成了四个生产队,他在第四生产队。“凌晨四五点钟左右,生产队出早工的哨声一响,大家伙儿就集体出动搞‘双抢’。当时割稻靠的就是一把镰刀,镰刀口是一排斜尖齿,割稻子的时候,左手抓住禾蔸,右手用镰刀顺势往禾蔸上一割,‘唰’的一声就把稻子割下来了。田里除了知了的叫声,就是一片整齐的‘唰唰’声。”

提高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大型智能农机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机械化智能化,让种粮大户周元华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化农业带来的高效、便捷。2000年,周国平29岁,这一年家里承包的田已经扩大到了一百多亩,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于是,周国平下定决心购买了一台东风-654型大型拖拉机和一台井关插秧机,迈出了他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速度一下提高了几十倍,从一天翻耕一亩瞬间提升到一天翻耕30多亩。”尝到机械化甜头的周国平在之后的几年里,又先后购置了烘干机、收割机等。现在武义元华粮食专业合作社拥有16台插秧机、7台拖拉机、8台烘干机、8台收割机……有了这些现代化“助手”,周国平从耕地、插秧、收割到烘干,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效益却大幅提升。得益于此,武义县水稻种植产量“芝麻开花节节高”,从第一代的亩产400公斤,如今已突破亩产800公斤。 “养牛又拉犁,一脚黄土一脚泥。年轻时,我家的几亩土地要翻一遍,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且还要喂牛。即使庄稼年年丰收,但一算账,收获的仅仅只是劳力钱。有些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就会年年缺粮少钱,日子过得很清苦。” 泉溪镇跃平粮食合作社种粮大户高跃平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帐”,他的育秧车间采用自动化、机械化、一站式操作,突破了烂秧、烂苗及受天气影响的育秧瓶颈。“相比传统育种方式,种子损耗成本降低15%,人工成本降低9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倍。每年光育秧流水线,就增收数十万元。我从事粮食生产30多年了,现在国家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搞农业很有奔头。”

为了打破各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单打独斗”的局面,2018年武义县挂牌成立东井农机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统一购进农机,统一管理维护,统一进行机手技能培训,适时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植保等系列服务。“像大田乡、白姆乡、俞源乡等地几乎没有种粮大户,都是散户,难以承担个人购机的成本,农机使用的时间又短,利用率低,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减少农民的成本,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创收效益。”东井农机法人尤志服介绍说。

农业生产全过程“机器换人”革命加速推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时代已渐行渐远。“铁牛”奋蹄、插秧施肥收割烘干一体化,武义农民种出了“金稻穗”,实现了小康梦。

新闻背景

2008年以来,历经近10年的发展,武义县现代农机合作社经过了起步、巩固和提高三个阶段,正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以先进的装备、大规模的土地、不断增强的市场话语权和销售能力,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有效对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今年,武义县聚焦“有机、品牌、智慧”,深入实施农业提质行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极开展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数字化工厂示范点1个,新增省级数字化工厂示范创建点3个,新增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5个,落实数字化种养基地改造12个。



添加人:董玉玲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