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树模式”声动八方


来源/作者:吉林日报  崔维利 王纪佳 日期:2021-01-28【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高光时刻】2020年7月22日,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梨树县,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玉米长势,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是人们对黑土地的“最初印象”。但连年高产的背后,是黑土地的被“透支”——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原本肥沃的黑土地累“瘦”了。

  聚焦黑土地退化历史性课题,四平坚决扛起农业大市的使命担当,立足东北、携手世界,以我为主、外召内聚,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四平方案”。

  2007年,从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多亩的“秸秆全覆盖”试验田起步,四平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院地合作,肩负起“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历史使命,开启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示范、推广的漫漫征程。

  经过13年的艰辛探索实践,一项辐射东北区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耕作制度在四平梨树诞生。其核心内容是“秸秆覆盖、条带休耕”,即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从而达到保墒蓄水、培肥土壤、减少侵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稳产高产的效果。此项成果率先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是对耕地质量保护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耕作方式,被业界称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成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有效路径。

  在此基础上,梨树县形成了遏制黑土地退化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并成功研发出与之配套的中国第一台集成式免耕播种机,率先实现了“三化”,即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0.1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366万亩,建设县乡村三级黑土地保护示范体系,辐射带动东北地区110个示范基地,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趋势逐步实现逆转。

  黑土地保护是一个“世界课题”,不能搞“一言堂”,理论“碰撞”和实践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放大院地合作优势,在全国推进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中率先破题,2015年,由梨树县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创办的“梨树黑土地论坛”肩负重大使命应运而生。论坛以“面向世界、立足黑土、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开启了黑土地保护学术研究领域的“思想革新”。5年来,共举办6届年会、1届现代农业国际研讨会和4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实践篇会议,参加了2届海南博鳌论坛。


添加人:于海洋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