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委区政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种粮大户承包面积测绘,研发地理信息平台,开展规模种粮线上申报。通过激发数字要素新动能,推动粮食生产精准扶持、政府管理转型升级、粮食安全提质增效。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0.29万吨,连续七年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2021年小麦规模种植面积达到10.8万亩,较上年增长15%,荣获浙江省产粮大县、第三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金奖。
粮食生产精准扶持。余杭委托第三方对12个镇街350名种粮大户的承包面积进行测绘,通过地理信息平台高效核实,精准发放0.92亿元规模种粮补贴资金。一是规范土地流转,数字对应图像。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五个工作小组,对全区种粮大户的893份土地流转承包合同进行审核,销毁无效和虚假合同16份,重新签订承包合同59份,确保合同真实有效。与镇街、村三级联动,厘清合同对应的承包面积边界,解决承包面积重叠、承包面积重复申报、谎称漏测等纠纷15人次,将承包合同中的数据精准对应测绘图像。二是全面高效审核,去除非粮面积。为防范种粮面积虚报风险,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图像鉴别和现场踏勘结合的方式,审核全区种粮大户105684亩承包面积,去除种粮大户承包面积内的不可种粮面积4328亩:其中山地360亩、大棚1807亩、池塘1121亩、竹林504亩、拆迁征用地块536亩。在承包合同上标注不可种粮面积的大小和类型,明确该面积不得用于申报规模种粮补贴。三是应用测绘成果,创新线上申报。区农业农村局出台《余杭区规模种粮实施细则》,建立工作机制。承包面积由区农业农村局核定,收获面积由村、镇街核定。区农业农村局按照20%比例抽查,对虚报种粮面积行为进行处罚。在种粮大户承包面积地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鼓励镇街开展收获面积测绘,进一步研发规模种粮补贴线上申报系统,精准使用规模种粮补贴,大力扶持粮食生产。
政府管理转型升级。我区规模种粮面积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紧,镇街工作人员用“脚步丈量”的方式难以有效核实,通过应用村-镇街-区三级地理信息平台,让信息多跑路,乡镇干部少跑路。一是定期集中更新,实现动态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地理信息平台采集种粮大户承包面积合同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每月到期的承包合同,督促种粮大户及时签订新承包合同,在系统内更新变化动态。2021年,我区共更新承包面积合同65份,总面积24500亩。该系统的应用,让我区掌握粮食生产动态,做到心中有田。二是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基层减负。以前用脚步丈量的方式,一天只能核实300亩可收获面积,准确率不到80%。现在可将眼前看到的景象和APP上的图像资料结合起来,高效核定,一天能够轻松核实3000亩,准确率达到98%以上。镇街农技人员通过客户端汇总审核和线下现场审核后,提交给区级农业部门。区级部门也可通过村—镇街—区级三级平台的现场审核功能,掌握各干部履职情况,进行针对性抽查,实现三级联动。三是加强监管力度,提升管理效能。构建种粮大户面积核查工作体系,规范申报程序,执行各级公示制度,实现公开透明化,接受群众监督举报。通过各级部门共同努力,实现补贴精准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
粮食安全提质增效。牢固树立绿色优质发展理念,抓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粮食安全赋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一是构建数据系统,推进全程标准化。建立播种、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台账,记录农药、化肥施用情况,通过采集数据构建粮食生产大数据平台,实施粮食质量全程控制,打造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推进全程机械化。挖掘各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计算各区域的育秧、烘干等机械化水平,搭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使各区域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到16万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25%,日烘干能力达到1500吨以上,机械烘干率达到95%以上,成功创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三是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促进优质稻产加销一体化。在径山、瓶窑、仁和、良渚等产粮重镇建立6个优质稻产加销一体化示范基地,日加工能力达到200吨以上,辐射带动周边156名种粮大户发展自产自销,预计销售金额达到4000万元以上。大力实施农文旅战略,培育开发自主品牌,开发稻米衍生产品,鼓励粮农依托网络直销、社区直供等新型销售模式自产自销,进一步提高本地稻米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