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我成立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靠11名合作社成员和20多名雇工,依托100多台(套)农机,经营3350亩粮田,带动了800余户农户共同致富。2020年,合作社共生产粮食2500吨,收入近千万元。
我认为夯实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要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形成树立核心品牌的意识。拿我们合作社举例,土地流转承包下的粮田涉及农户1400余户,原本单家独户种植每亩收益只有200多元,但通过合作社规范种植经营模式后,每亩的收益翻了3倍。我们的大米注册了“尹农”牌商标,并采取小包装的形式,让该产品进入了市区各大超市,价格也从原来的每公斤5元提升到7元。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作为新时代年轻人,应该将新思想、新理念的种子播撒到大地中去。不同于靠天吃饭的父辈,我们崇尚科技种粮,不再单纯追求亩产,而是提高稻米质量,推行高质量发展,比如机器换人实现降本增效,无人机植保作业等技术,搞农业也能很有科技范儿。
在实践中不断擦出创新的火花。合作社推进过程中,如何既保证农户收益,又能有效盘活土地流转?我想到了推广“米票”机制。“米票”就是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按每亩每年350斤大米的实物量标准,以“米票”形式支付土地流转费,农户凭票随时向合作社领取大米,也可折价提取现金。诸如此类的金点子,大幅提高了农户入社的积极性。
让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走得又稳又远,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还得注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运用。目前,合作社与附近湖羊养殖基地达成合作,将水稻秸秆打包后用作湖羊的饲料,换来羊粪作为肥田的有机肥料,实现了“秸秆—羊粪”的循环种养模式。同时,在基地推广使用杀虫灯和生态防控技术,推动粮田的绿色生产。如今,合作社从育秧到播种,从管理到收割,从烘干到深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我相信迈向共同富裕之路的脚步,将会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