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旌德家庭农场 插上“腾飞翅膀”


来源/作者:安徽日报  日期:2021-07-14【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一个家庭 带出一片产业 

  青山新雨,绿意葱茏。旌德县白地镇白茶山脚下,连片种植的黄精长势喜人,已结出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我们从4分地起家驯化种植中药材,现在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7月12日,白地镇汪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天毛山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革说。 

  张文革一家早年从事中药材收购生意,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日益枯竭,生意难以为继。2006年,他和妻子李义平尝试自己驯化种植中药材,他们上山采挖野生药苗,通过自己摸索、向有经验的老农求教、请高校专家指导等方式,解决烂根死苗技术难题,先后对白芨、黄精、重楼进行驯化培育。 

  2010年,第一批中药材成熟采挖。张文革一算账,市场紧俏的白芨,折合亩产量高达3000多斤。“我坐在田梗上,兴奋的头发都要竖起来了。”提起当年的丰收场景,张文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后,夫妻俩不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张文革牵头成立当地第一家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种苗繁育和示范基地,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村里的贫困户吴银生,过去把自家田地外包给别人种,张文革几次邀请他种植中药材,他都犹豫不决。眼看中药材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市场行情一年比一年好,2014年,吴银生主动加入合作社,向张文革要种苗、学技术,几年下来,依靠种植中药材增收十多万元。吴银生收回了外包的田地,又流转了别人的7亩地种植中药材。他也像张文革一样,热心为周边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大家一起种植中药材。 

  记者采访时,张文革刚刚从上海参加展销会归来。“大型展销会的信息是政府及时提供的,展位费也由政府承担,比我们自己找销路效果好多了。”张文革说,除了搭建良好的产销平台,政府给予大棚育苗每亩补贴2000元,中药材种植补助每亩300元,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如今,旌德县黄精种植总面积达4.5万亩。张文革创办的企业成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0亩,还建成标准化厂房,拓展了中药材加工和产品销售业务。 

  山区种粮 用上现代机械 

  在旌德县孙村镇孙村村“正标家庭农场”,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稻田里,不见一人拔草除虫,从事田间管理。“现在都是机械化,种田不累,还能领取种粮补贴,获得规模效益,越干越有劲。”接受记者采访时,农场主人魏正标高兴地说。 

  魏正标的家庭农场有490多亩土地,大都位于山脚下,这几年山区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很方便机械作业。农场今年种植290多亩水稻,只雇了两个工人从事田间管理。 

  “水稻播种、施肥、喷洒农药,全部是无人机作业,收费10元钱一亩,比传统的人工作业省时省力,施肥用药更加科学规范,还节约成本。”魏正标告诉记者,去年,农场水稻收割以70元每亩的费用外包作业,作为种粮大户,农场水稻收割“服务费”比市场价便宜30%左右;收获的稻谷,也不需要自家晾晒储存,直接送到县里的烘干厂烘干并销售。 

  稻田人工管理比较简单,主要是检查水位,及时开闸补水或扒开田埂排涝;有时修剪一下伸进田里的树枝,以免影响无人机作业。 

  去年,正标家庭农场总收入64万元,由于农场种植的水稻、西瓜等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病虫草害较少,对其他家庭农场和周边农户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被评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孙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张治国告诉记者,像魏正标这样的种粮大户,种植水稻每亩可获补贴20多元,还可以借助家庭农场自有的大型机械服务群众,获得政府补贴。根据今年的政策,大型机械服务群众种植水稻,每亩补贴标准为36元。 

  位于大牛山脚下的新建村,山田较多,农业经营投入成本很大,加上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导致许多山田撂荒。魏正标与村民协商,免租3年,由农场投资投劳开垦撂荒地,共开垦46.7亩荒地。今年,魏正标又与孙村镇新丽家庭农场联手,在孙村村开垦撂荒地30亩。“希望推动更多的山区撂荒地恢复生产,变成‘淘金田’。”魏正标说。 

  政策护航 推动高效发展 

  截至去年底,旌德县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达731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457家。 

  “我县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新晋升各级示范主体和开展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给予资金奖励,累计兑现奖励资金545万余元。”旌德县农水局副局长黄磊介绍说,该县还整合财政资金委托第三方开展家庭农场台账全覆盖、县级示范合作社代账服务工作,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去年,旌德县对全县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扶持政策包括组织示范主体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培训,支持示范主体参加农展和各类宣传活动,支持他们开展产业扶贫和项目建设等。 

  政策扶持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在家门口打工几年了,农忙时节到家庭农场拔拔草、做些田间管理的活,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在旌德县白地镇中药材基地打工的余木香告诉记者。 

  旌德县还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制定奖补措施,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了灵芝、石斛、黄精等一批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示范基地。 

  围绕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旌德县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政策落实机制,推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发挥积极作用,为重要农产品有效保供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2年底,全县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将达到900家,实现县域内所有自然村家庭农场全覆盖,每个镇围绕灵芝、小黄牛、黄精等特色产业至少有3家以上运行规范、引领带动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黄磊说,该县还将建立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县级管理服平台,有效提高管理指导和服务能力。 

 


添加人:朗月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