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打造的万石耕春·千年良田景区。记者 熊 伟 摄
1月22日,星桥镇两路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现场,挖掘机在筑牢田埂。(资料图片)记者 张 耀 摄
“这些田才是真正的千年良田:大块方正、能排能灌、交通便捷,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和生产效率,每亩田可节约生产成本200元左右。”8月11日,望着丰收在望的稻田,在位于星桥镇两路村的区十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内流转了500多亩田地的种粮大户邓中感慨道。
梁平地处渝东北,幅员面积1892平方公里,有耕地117万亩,沃野千里、碧田万顷,传唱“小天府”之美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商品粮基地县。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保障能力。”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陈泽田介绍,近年来,梁平通过“三好三高”(谋划好、实施好、利用好;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不断创新农田建设机制,建成6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出一条西南地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行业。
谋划好是前提
高效率创新机制,铸就“千年大计”
建设高标准农田就要修机耕道、排灌沟渠,这就要占地。“让部分农户出地,大家受益”不公平,行不通,就要重新调整承包地。
由于人们思想越来越多元复杂,土地调整很难“搁得平”,导致难以启动,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建设过程中,还可能因个别农民的不满意、不理解、不支持引发停工。建成后,若继续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又不能充分发挥、彰显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千年大计,机制急需创新!
“梁平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我们就系统集成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改革。”陈泽田说,我区创新提出了“两统一”(统一土地经营、统一农田建设)“四步农田建设法”,“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第一步: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委托流转或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集合土地统一经营;第二步: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三步: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公开竞争经营、集体直营、企业合营、代耕代种、托管经营);第四步:农户按面积获得出租收益或入股分红。
经过入户调查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试点的星桥镇两路村95%以上的村民觉得种地“套人”收入低,同意采用“四步农田建设法”。2020年12月6日,该村对经过高标准建设后的2700余亩土地经营权实行公开竞标,27位种粮大户参与“抢地“,其中4位以每亩每年支付450元租金、60元工程维护与服务费的价格中标。
“我们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快质量好,又‘以地生财’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从空壳村一举成为年经营收入100余万元的富裕村,部分农民从‘送给别人种’零收益,变成每年每亩有450元租金收入。”两路村党总支书记杜江东说,田变大了、钱也多赚了,村民认为搞得好,都很满意。
实施好是根本
高标准建设农田,打造“千年良田”
“农田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叫中低产田改造,只在田间修沟渠;新世纪后升级为沟渠+机耕道;如今我们是一步到位打造‘千年良田’,建设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七化’田。”干了30多年农田建设的区农业农村委调研员胡文祥介绍道。
2020年,梁平连片成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选择星桥镇两路村和龙门镇,按照千亩级整村示范、万亩级整镇推进思路,集中连片推进10000余亩农田“小并大”“弯改直”和互联互通宜机化改造,变小田为大田。
区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科科长张君,长期泡在工地上监督工程质量。他说,农田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因地制宜归并相邻田块,改造后条田面积不少于5亩(梯田不少于3亩),“一片一规划,一块一设计”,并通过挖高填低将“补丁地”聚成“一块田”。
项目区采用表土剥离、熟土回填,增施有机肥、施用配方肥等方式,持续提升农田基础地力,确保土地肥沃高产,打消老百姓“农田越改越瘦”的顾虑。
为了解决“旱不能灌、涝不能排、串灌串排”的问题,梁平加强水利设施配套,让水库河流的源水通过管道直达高标准农田,解决好“最后一米”灌排问题,实现灌排自如,旱涝保收。
同时,梁平还修建了长达93公里的产业大道,贯通60万亩高标准农田道路大动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和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让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变靓丽景区、田园变幸福家园。
“田间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帮我们节省了农药钱,更让稻谷绿色好卖。”安胜镇种粮大户李平凡高兴地说。
利用好是目标
高质量振兴产业,成就“千秋大业”
保证粮食安全是中国的千秋大业,端稳中国饭碗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第一要务。
梁平坚持“良田粮用”,利用高标准农田建成万亩有机稻基地1个、10万亩绿色水稻基地2个,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粮食产能提高10%到20%,水稻产量常年保持在3.5亿公斤以上,亩均带动农民增收近300元,让“重庆米粮仓”根基更加稳固。
李平凡其实不平凡,他整合良田、良机、良技种出来的“梁平大米”,被评为“重庆十大好吃大米”第一名,较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每亩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
梁平地处高台,境内的6条河流外流,农业用水紧张,曾长期卡住了梁平高质高效发展现代农业的脖子。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梁平农业这个千年难题。
胡文祥说,有了用水保障,梁平变过去每年只种一季水稻为全面水旱轮作,增加了复种指数,改善了土壤结构,全区推广“水稻—油菜”“水稻—青菜头”等稻菜轮作模式35万亩,“稻鸭”“稻渔”“稻虾”等立体综合种养3万亩,实现“一田两作多方受益”。
去冬今春,聚奎镇爱和村水稻种植大户李和德与一位有种植技术的老板合作,利用他的冬闲田种植了一季青菜头,收益按6:4比例分成。
“种植这季青菜头至少得到四大好处,一是除去每亩1200余元的成本,每亩纯赚800元;二是每亩土地白赚租金100元;三是每亩额外得到国家奖补400元;四是青菜头菜叶就地做绿肥,种水稻就可以少施化肥。”李和德笑了。
依托高标准农田,梁平念好“多”字诀,除推行李和德这种“一地多业主”模式外,还创新了“一种多利用”模式,如播种一次油菜,实行“油、菜、花、蜜、饲、肥”多次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而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打造的万石耕春·千年良田景区,更是成为网红景点,上榜“2019年重庆十大最美乡村”。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造的全长21.15公里的渔米路,今年5月也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陈泽田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让梁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的“小而散”变成了“大而专”,促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没想到西南地区还能把农田建设得这么好,有这么好的效果。”这是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调研组对梁平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