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宜机化”改造,就是综合运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有机质提升等工程和生物措施改造农田,以连通地块、消除死角、并小为大、调整布局、贯通沟渠、培肥土壤等为主要内容,达到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用得上用得好农机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目的。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就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作了重要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机化工作历史上的第一次,具有开创破题的意义,说明补齐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
重庆是我国丘陵山区的典型代表,在经历了以小机器为主的较快发展时期后,我们又面临小机器饱和、劳动力断档、转型升级难以突破的“平台”式困境。在“巴掌田”“鸡窝地”里搞机械化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铺排不开”的困苦,我们有最真切的感受。反思重庆农机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我们发现影响农机化数量质量提升的最主要矛盾是农田宜机化条件差。如果没有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全要素效率提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克服片面“以机适地”,农田建设偏重沟涵路“田边工程”,忽视“田间工程”的思维惯性和误区,用“宜机化”牵住丘陵山区农机化的牛鼻子。
近几年,重庆进行了农田“宜机化”的探索,实施项目300余个,改造土地15万多亩,制定了标准、建立了机制、配套了政策,实施效果很好,得到了广泛好评和普遍欢迎。仅按50年使用测算,投入产出费效比单就节约成本一项就达到十倍以上。实践证明“宜机化”当期有效果,长远可支撑。在历史和时代的机缘叠加的新时代,农田“宜机化”改造正当其时,我们将从这几方面继续做好工作:一是争取高位推动,将“宜机化”纳入正在开展的地方立法内容,尽快为市政府拟定贯彻意见;二是开展目标考核,层层分解落实任务;三是积极整合资金,争取农田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园区建设等资金,安排一定额度用于“宜机化”改造;四是严格坚持标准,重庆现行地方标准是在实践中反复提炼总结的规则,今后继续对标执行;五是建立灵活有效机制,坚持“先建后补、差额包干、谁用谁建”;六是注重统筹结合,将“宜机化”与乡村振兴、两区划定、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作者系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